褚时健算不上是一个乖乖男,小时候很顽皮,甚至带有一点“痞子英雄”的气质。他常常带着小伙伴们去打鸟,不过十次有八次都会打碎邻居的玻璃,弄得父母常常去给人家道歉、赔偿,为此,褚时健没少“挨鞭子”。
邻居们常常劝说褚时健的父母,好好管教儿子,不然长大是要“惹麻烦的”。可褚时健对父母的教导从来都是两耳不闻,父母也常常哭笑不得。或许,这种看似有些忤逆的“匪气”,正是成就褚时健日后创业时一身“霸气”的“元气”。
当然,褚时健虽然“痞气”十足,可在同村的一些比自己大几岁或十几岁的“村霸”看来,他不过是“过家家”、“小儿科”罢了。同村的村霸年龄各异,都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读书,天天在村子里玩牌,混日子的。见到软弱好欺的小孩,不是找茬就是要钱,村里大多数孩子看见他们都绕着走。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没有法律的制约,连家里的父母也拿他们没有办法,似乎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暴力。
有一天,褚时健自己走在路上,和一群村霸碰个正着,其中一个村霸头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让他把兄弟们手里的粮食一个个扛回他们的家中。他们不晓得,褚时健也不是省油的灯,哪里会乖乖听他指挥。只见褚时健举起一袋粮食就往相反的方向跑,一时间,“村霸”们还没反应过来,等了一会才明白了,随后开始狂追褚时健。
褚时健当时还小,跑不过那些年轻气盛的少年,眼看着“村霸”们就要追上自己了,他实在跑不动了,就在袋子上撕个大口子,粮食“哗”的一声撒在长长的铁轨上,而他头也不回地撒腿就消失了。
“村霸”们追过去看着地上的粮食,又觉得可惜,又气愤难当,可也没办法,因为看不到褚时健的影子了。
“村霸头子”回家挨了打,心中自然气不过,带着一群“伙计”,到处询问褚时健的下落。受过欺负的小伙伴们哪里肯说啊,在他们心中,褚时健可是“大英雄”呢!再说,“诡计多端”的褚时健早已用野果把大家收买了。
保护自己,需要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把敌人能想到的事都提前布局,才能百战百胜。小时候的褚时健,就有这两下子。
除了跟“村霸”们斗智斗勇,褚时健还有更多的正事要做。偶尔,他会和父母一起去自家的地里劳作,打鱼摸虾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幼时的生活条件虽艰苦,但对褚时健来说却趣味颇多。褚时健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总是把碗里的米粒舔得一干二净,他从小就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在“红塔”18年,资产不过百万的原因。
在褚时健的记忆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经久不衰的古训有着实实在在的含义。当然,这也归功于褚时健的父母,他们用一生向褚时健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那时候,滇越铁路附近偶尔会看到一些法国人,他们又高又壮,满脸大胡子。每次褚时健看见这些洋鬼子时,都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把头仰得高高的。那些大胡子法国人则是低头看着眼前这个小屁孩,一脸疑惑,不知道这个中国小鬼的骄傲和神气从哪儿来。
这画面,就好像一棵大树底下长了一棵小草一般。然而谁也想不到,褚时健这个“仰头”的动作,为他日后生活中的“不认输,不服输”埋下了种子。
那条铁路的管理经营者,也是和大胡子一样的法国人,他们考虑到雇佣法国本土人来中国维护当时的铁路将会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索性就雇佣了当地的农民,人多力多,更重要的是省钱。
在法国人看来,雇佣当地的农民已经节约了很多成本,甚至他们所出的钱只是支付给法国工人工资的九牛一毛,可在当时的小城,相比农民的收入而言,在这里上班的工人工资仍要高出农民一年收入的好几十倍,这足见当时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很多农民都卖掉了土地,放弃了务农,给法国人打工。
褚时健也希望自己成为雇佣大军中的一员,每天上学放学路过那里时,甚至都在想,要是自己也能过去做工,不就能帮助贴补家用了吗?
别看褚时健调皮捣蛋,他也不是纯粹的不学无术者,他在学习上十分用功,目的只有一个,去当地最有名且工资最高的铁路上班,当一名优秀的铁路工人。
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说是那条铁路给了褚时健力量,让他在少年时意识到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褚时健说自己当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把书读好,一定要有文化、懂技术才行。
幼年时光一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