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了革命果实。
褚时健正是在这个时期入伍的,和他一起参军的还有他的两个堂兄。在如此严酷的战斗中,褚时健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身体。不过,战友们的负伤和牺牲,更让褚时健意识到和平是多么的宝贵。而在对敌斗争中,褚时健的个人才华也充分地展露出来。
在一次剿匪战斗中,褚时健的两个堂兄都牺牲了,为了能够找回他们的遗体,褚时健冒着枪林弹雨冲向了阵地,在呼啸而来的飞弹之中愣是坚持了两个多钟头,最后找到了哥哥们的遗体,活着走出了战场。
那一年,褚时健仅仅20岁左右。
亲人的离去,让褚时健陷入深深的痛苦中,但也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誓死消灭敌人的决心。也是从这件事以后,褚时健身边的战友和指导员,都对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另眼看待,由于当时部队里念过书的人不多,所以部队领导觉得褚时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提升他为指导员。
一个人有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其个人能力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褚时健担任指导员期间,他再次展现出了卓越的个人才华。
那时候,正赶上清匪“反霸”运动,几十万大军没有粮食,吃不上饭,就要饿肚子,哪里还有力气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部队的战斗士气势必要下降许多。为此,部队领导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向当地百姓征粮作为战用物资。
当时,褚时健总是第一个完成部队下达的征集粮食任务,别人要几个月的时间,他只要半个月就能完成。表现出的机智和胆魄深得部队领导的认可,他们认为,褚时健是个足智多谋的书生,前途不可估量。
褚时健这把锥子,开始冒尖儿了。
其实,褚时健或许并没有领导认为的那么优秀,只是由于生活在农民家庭,父母紧衣缩食,所以他了解农民,理解农民,也就可以设身处地从农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就拿征粮工作来说,褚时健的出发点和大家是一样的:征到的粮食越多越好,这样就能为前线战士提供充足的食物补给,确保战斗的胜利。不过,褚时健的工作方式和很多人却不一样,他说:“在这些问题上要自己好,也要让别人好。如果单要自己好,干什么工作、接受什么任务就搞大指标,会让大家很反感。”
由于褚时健太了解农民了,所以想问题做事情总是能够从他们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在征粮的时候,褚时健知道农民肯定会不高兴,所以尽量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给农民留下一部分口粮。相比之下,有人在征粮的时候就不这么想,他们会让农民有多少就交出来多少,这自然引起了农民的反感,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这对革命工作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征粮工作做到最后,褚时健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还和农民成为了朋友,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也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名声和荣誉。
褚时健做事让自己顺利,也要让别人顺利,这一原则在后来的红塔集团也得到了证实。那时,褚时健秉着自己好过,也一定会让工人和烟农过好的宗旨,带领红塔集团傲然立足于市场。
人毕竟不是神,终究摆脱不了肉体凡胎,改变不了世事轮回。有些人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的,有些人是在成长的摸索中前行的,褚时健很好地把这两句话糅合了起来。
清贫的父母用行动教会了褚时健如何为他人着想,这使得他在部队中脱颖而出。一路奔走的褚时健,宛若一个执着于马拉松奖牌的运动健儿,不管风雨多大,他都坚信终点的彩旗是绚丽的。
褚时健顺利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代,在学校,在部队,他以优异的成绩,过人的能力,让自己慢慢成为群体中的佼佼者。同时,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20世纪50年代的剿匪战争,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它只能被看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局已定之后的散碎战斗而已,是巩固政权和重建社会秩序的一次“大扫除”。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褚时健和一大批参与者而言,却是他们终生难忘的经历在剿匪战争结束后,褚时健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怎样,是否也如现在一般,如鱼得水。不过他相信,上天眷顾每一个人,眷顾每一个付出汗水和努力度过每一天的人。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www.kanshuzhushou.com 无广告、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