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褚时健的橙子借助他的品牌效应,借助电商营销的翅膀,从而更加如虎添翼,很有希望成为中国橙子的第一品牌。褚橙能够赢得这么大的名声,除了褚时健个人的声望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它的火爆呢?进一步说,别的农产品能够像褚橙一样有复制的机会吗?
当“褚橙进京”成为2012年的热点新闻之后,不少财经媒体都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分析。现在,“褚橙柳桃潘苹果”更是运作得炙手可热,大家对这种大佬们涉足农业的事情十分关注,也引发了一连串的大讨论。
不言而喻,传统农业存在着三个痛点:流通、营销和信誉。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恰恰是新兴产业比较容易做好的三个方面,比如互联网公司,它们几乎都可以从这三个方向入手。一旦成功地解决这三个问题,想做好一个新的农业品牌并非难事,而利用品牌赢得高溢价的方式很容易会变成现实。既然如此,以互联网的方法来运作农业,真的能将农业带到一个可以获得新生的环境中吗?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是习惯是,对传统的东西一直保持着鄙视的态度。认为那不是高大上,而是“红配绿”的土老帽,甚至有种意欲将“传统”踩在脚下的冲动,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显示出互联网所谓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褚时健到底对互联网了解多少,可能不会特别多,因为他自己说过不会投身这一行,因为他是一个不擅长玩概念的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褚时健对传统农业有着一定的了解。那就是看到了传统农业的惨状。
这个惨在哪儿?不是惨绝人寰,而是惨得让人费解。比如,在国内越是偏远山区之类的地方,自然环境保护得越好,民风朴实,农产品有质量保证,而且价格还很低廉,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那里的农民并没有因此致富,反而变得越来越穷。相比之下,不够偏僻的农村或者城市,环境相当差,产品也贵得离谱,质量往往不怎么样。
在这种奇怪现象的作用下,中国的农产品面临着三个让人困扰的问题:第一,有些东西你没听说过;第二,你听说过但是买不到;第三,你听说了,也能买到,但是没胆子吃。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是因为以讹传讹的惊人破坏力还是对边远地区的偏见?都不是,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能够根治这个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就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比如褚时健种植的冰糖橙,的确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也都敢吃,但是要论人气的话还是缺了点东西,是什么?无非是一种基于营销手段的宣传而已。所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就借用互联网对传统的农业进行改造,由此便让人们看到了三个被人口口相传的产品出现:褚橙、柳桃、潘苹果。
这三个果子是从市场上的小贩口中听到的吗?不是,是大家从以微博为主的网络媒介上得知的,人们也由此知道了三个果子背后的三个名人:褚时健、柳传志、潘石屹。如果去掉这三个人名,橙子、猕猴桃和苹果,那简直太司空见惯了,怎么炒作都是水果而已。然而加入了人物的品牌效应之后,橙子、猕猴桃和苹果,都和励志和成功挂上了边,吃起来也似乎更有味道了。
其实,正是从这三个“神果”的爆红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农业存在着两个比较致命的弱点,一个是农产品缺乏品牌化,另一个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什么是品牌化?当你想不出中国有多少个农产品品牌的时候,就暴露出了这个缺点,什么阳澄湖大闸蟹还是新疆大枣,它们代表的只是地域性的产品而已,并非是像褚橙这样的品牌。
中国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虽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很多农产品却处在销售原材料的阶段。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好看的包装,缺乏分级制度,往往是走量而不走价,效益十分有效,品牌溢价就更谈不上了。
也正是因为没有品牌化,所以农产品在营销推广方面,也就显示出了极大的孱弱:很少做广告,没有让公众认可的品牌,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缺乏营销意识,是缺少资金,而缺少资金又是因为自身经济效益过低造成的。
相比之下,酒类、保健品和化妆品的广告却不胜枚举,这是因为它们的利润很高,也诞生了很多知名的品牌,所以有着足够的溢价能力。
不过,没钱不要紧,只要找到合适的推广手段,一样可以赚钱的。不做实体店的小米不是火了吗?农产品如果活用互联网思维,同样可以赚到钱。这也是褚时健为什么在二次创业之后,果断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