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伴侣。”
罗曼·罗兰:“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碧野:“我读书的要求是‘博览群书,精读名著’,而读书的方法是‘比较筛选,读写结合’。”
戴布劳格利:“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
叔本华:“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
鲁迅:“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是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宣永光:“读书愈多,阅历愈深,愈认为自己无知无识。”
张潮:“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能记不难,能著为难;著书不难,能修为难;修书不难,不看为难。”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尼克松:“培养读书习惯,训练思考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技术,熟悉社会准则的框框,打下哲学基础,这些都是未来的领导人从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必须、而且一辈子都必须持续不断致力于去做的事情。”
孟德斯鸠:“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的时刻。”
约翰逊:“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杜甫:“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洪应明:“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庸;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重德,为眼前花。”
后魏道武帝尝问博士李先曰:“天下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对曰:“莫若书籍。”
宋朝黄庭坚:“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有书赶快读。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成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作文之法,其要有四:一是区分层次;二是突出重点;三是开阔视野;四是言辞鲜活。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四有”:有条理、有重点、有胸襟、有文采。
多读书求得广博,多阅历增长见解,多练习运用自如。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非学无以立党兴党,非学无以治国安邦。
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孔子:“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荀子:“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爱因斯坦:“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
莎士比亚:“书籍若不常翻阅,则等于木片。”
陆游:“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
叶永烈:“越是读书,越是感到自己浅薄。读书无止境,求知无止境。”
翁森:“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华盛顿:“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
贝尔纳:“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要在大脑中设定一个“删除键”,以打破思维定式。
所谓“思想懒汉”,是指不积极思考、不肯动脑筋的人。不做“思想懒汉”,要勤于学习,勇于开拓,善于总结。
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的书无非两种:一种是理性的功利性阅读,如升学、升职一类的考试书、工具书;另一种是根据兴趣抉择的“无用”的书。前者关乎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水准,后者关乎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幸福。
应读一点没用的书。
孟德斯鸠:“没有什么烦恼是读书所不能消除的。”
董仲舒:“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苏辙:“人生不读书,空洞一无有。”
万斯同:“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