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足见那时的普京已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这位刚入仕没多久的年轻官员,却受到上级领导如此重视,其他人对此怀有好奇之心也在情在理。
其实在工作中,索布恰克与普京并没有太多交集,两人平时忙着各自的工作,来往甚少,只有索布恰克外出访问时才会带上普京,只有这段时间两人才有更多的接触。不过,这并不影响彼此的亲密关系。
普京在学校掌握的知识锻炼了他的头脑,早年的外语训练让他可以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克格勃的训练则让他拥有了坚韧的性格和体魄,而多年在国外执行任务的经历更让他清楚地了解外国人的处事风格,加之在执行间谍任务的过程当中频繁地接触不同对象,他锻炼出了优秀的交际能力,这些都成为他在政治上游刃有余的助推力,他的人格魅力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着。
索布恰克与普京的分工非常明确,前者负责外交事务,后者负责列宁格勒的一些必须解决的繁琐事项。在索布恰克的眼中,市长并不是直接执行任务的人,思考才是市长最应该做的。尽管如此,作为市长的他还是要亲自去处理一些问题,而通常情况下,普京就成为了索布恰克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负责人。
普京当时有一个称号——斯莫尔尼宫的“灰衣主教”,直白点说,他堪称是列宁格勒真正的“掌权者”,只是身在幕后罢了。
这个称呼有褒有贬,也不乏调侃之意,对于人们开的玩笑,普京也并不在意。斯莫尔尼宫是列宁格勒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革命导师列宁曾在这里居住过。
把普京称为“灰衣教主”,其实是实至名归的,他所管理的事务范围十分广泛,除了边防、海关、安全、司法等强力机构之外,社会团体、赌场、旅馆以及大型投资项目的审批、外国机构的办事处,都属于他的管理内容。通常,都是普京出面解决,再将结果反馈给索布恰克。
普京也经常代表政府发言人与媒体记者交流。要想在列宁格勒办事,只能去找普京,只要他同意了,事情基本上也就办成了。
手下势利过大,是领导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可普京日益强大的影响及日趋坚固的群众基础,却并未让索布恰克显露出丝毫顾虑。相反他认为,普京的影响力越深远,其能力越强大,办事能力也随之增强,他便可以更放心地将事务交给他处理了。
“我认为普京有能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索布恰克的态度。他给予普京的是绝对的信任。普京也十分珍惜索布恰克对他的信任,一直善用自己的权力,从没做过什么过分的事。
索布恰克有许多政敌,他们都是在竞选中败于他的人。在索布恰克担任市长之后,那些政敌制造了许多关于他的负面新闻,经常有人站出来在媒体上指责他,其中还不乏民主派成员以及民族主义者。
索布恰克在备受争议期间,他的政敌自然也希望能找到普京办事出错的把柄,但他们从未在这方面占便宜,在秉公办事、严格执法的普京身上,实在没有可挖的新闻。
1995年,圣彼得堡市政府(列宁格勒改名为圣彼得堡)提交了一份预算草案,一件麻烦事又找上了索布恰克。
出于某种原因,草案并未得到很多人赞同,相反,不少市政府议员对此草案持反对态度。而这份预算草案能否通过,又关乎着索布恰克下一次的市长选举,一旦草案不能通过,他的施政将受到极大影响,故此他对草案的关心度不言而喻。当他得知很多议员反对时,不由得惊起一身冷汗。这下该如何是好呢?
对于恩师的烦恼,普京心知肚明,抛开师生的层面,作为下级,他知道自己的职能是替上级分忧解难,于是他揽下了这个大麻烦。
那段时间,他不断地穿梭于各个议员间游说,不停地解释,所耗精力自不必说。幸而,这些努力没白费,在他的努力下,一部分议员的顾虑被消除了,这份预算草案也得以通过。显而易见,普京是个不忘恩负义,又不落井下石之人,若是他刀割索布恰克,或许是轻而易举的,可那样的他,一定不会有今日的成就,可能早就被其他形色的政敌击垮了。
普京这个“灰衣教主”的确足够“便携”,当真是索布恰克的万能钥匙。虽然是圣彼得堡的二把手,可他并没有太多的曝光率,相比较其他官员,他处事十分低调。尽管在圣彼得堡的各种会议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可报纸上却鲜有他的照片,关于其报道更是少之又少,有些记者因此笑称他是“简讯人物”。
这般看来,索布恰克之所以如此放心大胆地提拔普京,除了他所说的信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