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默认卷(ZC) 第六章 燕京燕京

默认卷(ZC) 第六章 燕京燕京

一九二一年秋天,凌叔华、凌淑浩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一起走进燕京大学女子学院。

这是一所非常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大学,说它年轻,因为“燕京”这个名字正式得来尚不足两年,它最早是由四所大学合并而成。正式合并是在1916年完成,即使上推到这一段,燕京大学才有五年历史。

燕大女校设在东城灯市口同福夹道前佟王府内。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加入后改为燕大文理科女校。

联合大学最初的校址在崇文门内盔甲厂十所院落内,校方为购置这块地皮,花光了前期投入的全部基金。盔甲厂原来是明清两代制造军火之地,在经历了两次爆炸事故之后,改为制造盔甲和弓箭作坊。此外地基湫隘,尘土没胫,是往京城运煤的必经之路,门前还有一条流淌不尽的臭水沟。

燕京大学的命名,有一个复杂的争论过程。合校之初,这所大学叫什么名字,几所大学的代表争论不休。新学校名义上是基督教会及长老会、美以美会、美以美会妇女海外传道会、公理会和伦敦会协办。总投入三十五万美元,暂时叫做“北京大学”。如同所有的事情一样,基督教到了中国,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明显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这些教会之间本来就有很多门户之见,所以学校的正式名称一时很难统一。

汇文派提出,不管联合大学取个什么英文名字,如果它的中文名称不叫汇文,他们就不予承认。而非汇文派则坚持,联合大学叫别的名字都可以,就是不能叫汇文,如果用汇文这个名称,他们就会把毕业文凭,堆在校园里付之一炬。直到一九一九年一月,司徒雷登入主这所大学,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司徒雷登接受了当时的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诚静怡的建议,才用北京的古名,叫燕京大学。当时还组织了一个由社会名流蔡元培、王宠惠、吴雷川、胡适以及教育总长傅增湘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审定这一名称。

司徒雷登(1876—1962)

这年秋天,司徒雷登与博晨光、郭必德共同制定了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每年的圣诞节为燕大的校庆日。

早期燕大学制预科一年,本科三年。一九二三年与全国统一,改为本科四年。那时学科尚不完备,理科主要是生物、化学;文科主要是英文、教育、哲学。只有二十九名教师,其中有四名中国教师,其余全部是外国传教士。学生总数九十四人。一九二〇年三月,燕大正式挂匾。这时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也加入进来,成为燕大女校,这样燕大由文理科男校、文理科女校和神科三部分组成。其中文理科男校和神科设在崇文门盔甲厂。主持女校的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校长麦美德,主持男校的是博晨光。所谓男女合校不过是女生到男校上课,男生到女校上课而已,相互之间都很拘谨,没有多少联系。

凌叔华(1900—1990)

叔华和淑浩参加迎新会就在灯市口同福夹道的女校本部。她走进二门,便是王府前三间大厅改成的大礼堂,长廊下摆满了红色的玫瑰。这样鲜艳的花朵,将揭开凌叔华人生最灿烂的一页。

凌淑浩(1904—2006)

首先致辞,因为迎新会是在女校举办,所以司徒雷登讲的是女子教育问题,他说:第一是希望本校女生,从今天起得与男生受同等教育,将来在社会上服务和发展,也是和男生相等;第二是现在男女两校校舍,都太嫌狭窄,我们要建筑一个大规模的学校;第三是希望男女青年道德,都趋向光明协力;第四是希望我校学生,出校后作回报社会中坚人物,以所得学问,改造中国。

直到这时,凌叔华才真正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校长。

他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宽宽的额头,浓重的眉毛之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是一个标准的美国人,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宗教意识和东方情结的美国人。他的中文演讲一口地道的南京口音。凌叔华正在暗暗纳罕,旁边一位女生说:“司徒雷登的杭州话比南京话还好呢。”

对于司徒雷登的经历,凌叔华在报考该校之前大概知道了一些。

他的父亲约翰二十五岁时,被作为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派往中国,到了杭州,五年之后就能流利的使用汉语了。他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司徒约翰,所以他生下的儿子,就沿续了中国的姓氏司徒。司徒雷登最先学会说的就是中国话,他直到四岁才学习英语。他的全部教育是在美国完成,而他文化的根却深深扎在中国。当他作为传教士,再次踏上中国这块土地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