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默认卷(ZC) 第二十一章 山居的日子

默认卷(ZC) 第二十一章 山居的日子

”,“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些口号还印在邮局发行的信封上。

在乐山的武大、武大附中也发起新一轮参军热潮。把口号用标语的形式贴到学校门外,贴到教室的墙上。

陈小滢和“桃园三结义”的另外两名同学郝玉瑛、杨衍枝,破指写下血书,坚决报名参军,打击日本侵略者。

那天凌叔华为出国的事到重庆去了,袁昌英叫女儿杨静远晚上到万景山居室陪陈小滢睡觉。杨静远在十二月一日的日记中写道:

晚饭前郭么姑告诉我们一个消息:陈小滢、郝玉瑛、杨衍枝报名从军了。真想不到这三个热烈的孩子居然这样做,太可爱了,也太可怜了。她们是真正为国事忧心。单纯的热情冲动使他们有所行动。但她们都只有十四岁,够不上兵役年龄。当然小滢的事我们家非负责不可。晚上爹妈劝她:年龄太小,去从军是白牺牲。

她难过极了,肯求妈妈不要阻止她。

为参军的事,陈小滢给远在英国的父亲写信说:

亲爱的爹爹:

这几天你和妈妈都没有来信,你可以想得到我的不安和焦虑的。本月一日,我和(郝)玉瑛、(杨)衍枝都报名参军了,我想你一定很惊骇的。但是,我们为了多种理由终于决定从军,一方面敌人已攻至六寨,昨天听说已到独山,我们的军队步步退却没有一点力量抵抗,国家的危亡就在旦夕之间。我觉得时至今日,只要有血有肉的人都不能忍受下去,都要与敌人去拼。国家给予我生命培育了我,我要把生命还给国家,将血肉之躯供置在祭坛上,以生命的代价争取国家的生存。虽然,多我一个人不会有多大的效果,但是,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我相信国家亡了,战争失败了,我的学习及事业都会完全废了。何况上前线不一定死,即使是死了也是光荣的。另一方面我们受不了看不惯这些后方官吏的淫糜生活,这无耻及黑暗的社会,若是这样下去,我会疯狂、毁灭,他们那些没有国家观念的人是些什么东西呀!

但是,我痛苦的是想到你们,若是我死了,你们会是多么的悲痛,我不敢设想。虽然我用“忠孝不能两全”来安慰自己,但是它不能安慰我的心,我想到陈家除了我只有堂兄贻春一人,我去了,陈家又少了一个后代。

……

这封信一九四五年一月才寄到英国,陈西滢读后很受感动,他当即将信交给在英国出版的《中华周报》编辑看,编辑们看后也颇为感动,加编者按在报上全文发表。

第三天,凌叔华从重庆回来了。她送给杨静远俄国生产的巧克力,还告诉她美国人正在积极援助中国抗战,重庆到了一千美国军官,贵阳到了两万美军。在重庆的渡船上,她还遇到一个开汽车的美国士兵,从江西给重庆运汽油,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没有停下来吃过东西。她告诉杨静远,你瞧人家国家的人民是怎样工作的。

然而,突入贵州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制空权早被美军所控制,趁此机会,何应钦、汤恩伯在贵阳指挥军队,不到半个月,相继收复了独山、八寨、南丹等地,重庆告急之势随即解除。陈小滢在凌叔华和袁昌英多次劝说下,也放弃了从军的打算。

十二月的一天,凌叔华领着陈小滢参加了武大从军出发欢送仪式,有一首歌,久久地在她的记忆里萦徊着:

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打胜仗!杀东洋,收复失地好还乡……

那场轰轰烈烈的从军运动,陈小滢终因年龄太小没有被批准,而在她少年心灵里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需要补充的是,她们报名参军的三名女同学后来天各一方。郝玉瑛一九四七年就读于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毕业后于一九五〇年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终于圆了参军梦。杨衍枝的父亲是乐山仁济医院院长,后来她继承父亲的医学事业,在北京从事医务工作,是一位儿科医生。陈小滢到英国后就读于伦敦大学、马德里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先后在香港美联社、BBC、伦敦BBC国际部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北大西语系教授英语,任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理事,苏格兰中国友好协会公共关系部主任,一九九六年后来武汉、北京与同学和老师多次相聚。

凌叔华这段时间一直为工作和出国的事所困扰。小滢渐渐长大,西滢出国了,尽管她在乐山和重庆的朋友中不断活动,眼下仍无结果,十一月十四日,她写信给在美国任大使的胡适,请求他的帮助:

我同小滢一切粗安,她也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