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默认卷(ZC) 凌叔华年表

默认卷(ZC) 凌叔华年表

北京(1900—1912)

一九〇〇年出生

三月二十五日,凌叔华生于北京东城史家胡同。原籍广东番禺县金鼎乡(今广州市黄埔区深井村)。名淑华,学名瑞棠、瑞唐,后以凌叔华为笔名行世。

父亲凌福彭(1856—1931),生于咸丰六年(1856),原名凌福添,字仲桓,号润台。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授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等;民国元年后,任北洋政府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

母亲李若兰,(约1878—1939),广东三水人,为凌福彭第四房夫人。长女淑芝(约1896—?)、二女淑萍(1898—?)、三女叔华(1900—1990)、子夭折(1901)、四女淑浩(1904—2006,一九二五年留美获硕士,为美籍华人)。

一九〇四年四岁

北京动荡,与母亲姐姐回广东老家。妹淑浩生。

一九〇六年六岁

随母回广东金鼎数月。

一九〇七七岁

从天津商会王竹林习画,又拜缪素筠、郝漱玉为师习画。跟辜鸿铭习英语。

日本神户(1912—1913)

一九一二年十二岁

四月,随三妈谢氏(1873—?)赴日本神户同文学校读书,同去还有哥姐计五人。

一九一三年十三岁

八月十日,四哥姐去神户山中游览,姐淑英(18岁)、瑞清(17岁)、大容(16岁)、哥淑桂(15岁)溺毙布引瀑布水潭;谢氏遂带淑萍、叔华回国,迁居“天津(今河北区)新大路无线电后”住址。

天津(1913—1920)

一九一四年十四岁

是年,经母亲请人辅导,叔华、淑浩通过入学考试,叔华考入直隶女子师范读书,淑浩则到另一所公立学校上课。

一九一六年十六岁

是年,留日归国的齐璧亭任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学校更名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一月,齐璧亭兼任学友会会长,下设总部、学艺等八部,部长由在职教委提任,部设正、副委员长,委员若干,由学生担任。凌叔华为文艺部委员长。

学友会还创办《会报》,十六开本,每期200页,约十五万字,发刊1000份。为北洋书局印刷。

四月,《会报》第一期出版,在《十周年纪念录》一文中附有“毕业生及现在学生一览表”。表中有凌叔华二姐凌淑萍(本科三年级)和妹妹凌淑浩(本科二年级)的名字,在藉贯栏均填写为“广东番禺”,家长职业栏为“政界”,住址栏为“天津(今河北区)新大路无线电后”。表中有“凌淑华”的名字,但不知什么原因,无具体内容。

是年,凌叔华在《会报》刊诗文《感怀二首》、《暮秋竹枝词四首》、《雨后天晴邀女友看菊小启》、《与同学书劝其熟读尤西堂〈反恨赋〉》、《张允瑛女士追悼会记》、《论女子学文之功用》、《记学艺会事》。

一九一七年十七岁

四月,《会报》第三期载文:《专修科将行增设》,告之筹备情况。

六月六日,凌叔华从女师毕业。

十二月,《会报》第四期载文公布《专修科成立》,文中说学制二年,于八月二十二日授课。凌叔华未去中小学教书,她选择了在专修科继续学习。

是年,在《会报》刊诗文《对于化学实验水之心得》、《游普陀山记》、《题咏絮楼集三首》、《参观中记料器厂》、《民国五(六)年年假日记》、《与执友书:历述生平得意事与失意事》、《拟中秋夜与嫦娥书:对月述怀》、《国文毕业考试题目》。

是年,学友会设总、副委员长各一个,由各部委员长中选出。凌叔华被选为总委员长兼文艺部委员长。

一九一八年十八岁

是年,在《会报》刊文《拟募捐赈济水灾启》、《邀女友组织游春旅行团启》、《人必如何而后为得志说》、《对于中日秘约之感言》等。

是年,邓颖超为运动部委员;许广平为文艺部委员。

一九一九年十九岁

五月,参加“五四”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秘书,在老师指导下为学生会起草游行计划,写讲演词和标语。经老师推荐,作文第一次在报端发表。

夏,于女师专修科毕业。随父第一次到北戴河度假。

一九二〇年二十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