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默认卷(ZC) 第二十九章 叶落归根

默认卷(ZC) 第二十九章 叶落归根

一九八九年透骨彻髓的寒冬又降临了。

凌叔华独自住在伦敦新搬进的房子里,寒风鬼魅般地拍打着门窗,她已预感到什么不祥,生命的影子与她渐行渐远。

一种挥之不去的念头顽石般又爬上心头。

她给远在爱丁堡的女儿小滢打电话说:我要回家。

小滢听出了那一端的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便让丈夫秦乃瑞赶快做出安排,乘车南下伦敦。

其实在那个年代回北京并非易事,他们托的“韩叙、陈昊苏、袁晓园,还有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北京大学及亲戚等”,早已在私下进行。这是那个年代办事的潜规则,因为立法不健全,俗称“走后门”,不然事情则办不成。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她不管天气寒冷,不管女儿劝说,言称就是住院也要到北京去住。在女儿陈小滢、女婿秦乃瑞的陪同下,从伦敦乘机,踏上了返回故国的归程。

十二月初,凌叔华在女婿秦乃瑞护送下到达北京,直接住进了北京石景山医院晓园国际保健部治疗腰伤。这是专门为外国友人和归侨专设的医疗机构。石景山医院对这位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作家、画家相当尊重,照顾得殷勤周到,每日三顿正餐另加两次点心。在医院大夫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凌叔华的腰伤渐渐好转,并能够从病床上坐起来了。

翌年的三月二十五日,是凌叔华的九十大寿。陈小滢专门请人做了生日蛋糕,用奶油浇上“生日快乐”四个红绿相间有大字,医院领导和亲友也送去了生日礼物。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领导舒乙也带人前来祝贺,并带来了鲜花、寿礼和生日蛋糕。凌叔华看着蛋糕上那个红色的“寿”字,高兴地说:“谢谢!”她躺在鲜花簇拥的病床上,文学馆的同志还为她拍了许多照片作留念。那一天,她用中、英、日文说话,给日夜护理她的护士小姐讲故事,唱日文歌,愉快地度过了这个大喜之日。那一天,医院厨房的师傅还专门为她做了一碗龙须面。

到了四月,不幸的消息传来。她多年前已治愈的乳腺癌复发,并转移到了淋巴。医院会诊后对她进行二十四小时特别护理。由于凌叔华的血管特别细,医院还专门指定一位技术高的小儿科护士长为她打针,以便减轻她的痛苦。

在病重的日子里,她常不分季节的向女儿小滢要她想吃的豌豆黄、山楂糕、烤白薯、茯苓饼等等,小滢和院方想方设法满足她的要求。

远在美国的妹妹凌淑浩接到姐姐从北京寄来的信,她准备让外孙女魏淑凌陪她去北京。就在此时她接到秦乃瑞的信,说十四姨身体虚弱,而且他认为这么远去中国并不明智,并说大夫也认为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了,她们不太可能在两周内赶到。

在美国工作的外孙女小明,闻讯后匆匆赶来,这是她第一次回中国,在看护了姥姥一周后,因假期已满便赶回了美国。她在写给妈妈陈小滢的信中说:“石景山医院对我姥姥照顾得无微不至,使我感动不已,我相信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国家,能找到如此富于奉献精神医德又这么高明的医务人员了。”

凌叔华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相当配合,礼节周到,和蔼可亲,为此也赢得了大家对她的尊重。为了防止病毒感染,医院要求来探视的人都穿上消过毒的白色罩衣。有些来看望她的朋友,见到总有好几个人围着她转,误以为是她在北京的亲戚,后来才知道是医院护理人员。

四月三十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同志征得陈小滢的同意,前来医院探望病重的凌叔华。他们送来一束红色的康乃馨,凌叔华谢过后,示意小滢放在窗前她可以看到的地方。舒乙问她:“您记得老舍吗?”

她说:“老舍是舒舍予,我记得他的作品,他到过我们史家胡同的家。他和他的好多朋友没有了,杨振声没有了,丁玲也没有了……。”

舒乙又拿出几本馆藏的凌叔华的初版书给她看:“这是谁写的呀?”

她说:“是我写的。扉页上的照片是四十年前照的,那时住在珞珈山,日子过得快,日子过得快……”

凌叔华心里一直惦着文坛上那些朋友,多次提到萧乾、徐志摩、巴金、夏衍、丁西林、胡适、叶君健、常书鸿、王世襄、熊式一、朱光潜、杨宪益、戴乃迪、赵家璧、张奚若等,她对舒乙说:“谢冰心是个好人。沈从文怎么样?沈从文的太太呢?见到她,给我问好,希望还见到她。”

舒乙问:“文学馆已给许多作家建立了文库,您愿意把您的藏书和画也给文学馆吗?也替您建一个凌叔华文库?”

她说:“也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