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五交化第一笔就打过来200万现金。这是格力电器第一次收到这么大数额的订货款,因此,在格力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江苏五交化空调部也变成了董明珠在江苏的第二个上班地点。与此同时,董明珠还在厉兵秣马地等待着新年度的到来。
1993年,南京市场爆发了一场空调营销大战,大战的激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坐落在宁海路60号、入行不到3年的民营企业苏宁首先引燃了战火。它在商家普遍认定的空调旺季还没到来之前就抢先起跑。南京各大媒体上“要想夏天过得好,去到苏宁买空调”的广告铺天盖地。以当时华宝空调某个型号的产品为例,苏宁的广告价格为5562元一台,比一般市场的价格低了整整700元。广告一出,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4个月内,苏宁的空调销售额就突破了9000万元,横扫南京空调市场的70%。
对此,南京8家颇有名气的国有商场联手成立了“南京家电拓展协调委员会”联合降价,对抗苏宁,并且宣称:“8大商场主导着南京家电市场95%的销售量。”这8大金刚的营业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达数十亿元,他们推出的有些产品比苏宁报价还低100元,这也对苏宁形成了空前的压力。
苏宁再次应战,直接承诺他们的商品价格全城最低,消费者如果发现例外可支付差价。这一创举,让再次降价的苏宁在第一天就取得了日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的辉煌业绩。当年,苏宁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激烈的“价格战”弥漫了南京全城,彩电、冰箱、小汽车等都成了促销活动赠送的礼物。价格战把空调价格打到了微利,商家卖一台空调扣去税收才赚几十元,而此前这个数字可能是千元以上。
面对这场激烈的价格大战,董明珠却始终按兵不动。她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静观空调价格的变化,不参加广告战,更不参加价格战。
当年6月,南京空调大战突然戏剧性地结束了。随着酷暑的临近,空调竟然出现了脱销现象。接着,南京所有的商场包括苏宁的空调售价悄然回升。人算不如天算,董明珠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地坐享其成,在空调出现脱销的时候,将格力空调全部以正常的价格销售一空。这一结果,让许多商家都目瞪口呆。
1993年,董明珠在南京的销售额达到了3650万元,相当于把格力上年在江苏的销售额提升了11倍之多,加上安徽市场的销售额,两地市场的总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销售业绩稳居全公司业务员之首,独占格力3亿年销售总额的1/6还多。从这一年开始,格力电器在江苏市场的被动局面被彻底打开了,董明珠在江苏市场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1994年5月,中国空调史上第二次价格战开始,报纸广告所报出的空调价格低得甚至达到了让人心惊的程度。
这一年,空调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更加火爆。当时,全国的空调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台,加上进口货,将有700万台空调进入1994年的空调销售市场,而1994年空调市场的实际需求预测仅有200万台左右。在格力电器总部,滞销的空调把仓库和车间全部堆满了。公司上下都在强烈呼吁:赶快降价。
这个节骨眼儿上,朱江洪专门打电话征求已接管整个江苏市场的董明珠的意见。接电话的时候,董明珠因为被自行车撞了住在南京的医院里。她接到电话,第一反应就是请求朱江洪不要做出降价的决定。为了稳妥,董明珠马上离开医院,到南京的各大商场去考察。在考察的三天时间里,她亲眼看到的情况是:科龙降价千元,但销路仍不见好转。董明珠明白了,空调滞销的问题不是出在价格上,而是出在天气上。
董明珠相信消费者不会因为几百元的价差就不买格力空调,因为格力的质量支撑了这个价格。从自然规律来看,天气肯定会热起来。于是,董明珠顶住压力,坚决反对降价,将“宝”押在天气上。同时,还建议朱江洪把积压的货先发到信得过的经销商那里,缓解珠海总部的库存压力。朱江洪认同董明珠的看法,也采纳了董明珠疏散库存的建议。
最终,市场的复苏证明董明珠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6月过后,天气很快热起来。南京首先升温,空调零售市场再现火爆场景。苏宁的营业员一天开了28本发票,店铺一直营业到晚上10点。不到一周,南京市场上的各类空调所剩无几,一些小店积压了几年的存货也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
这一年度,格力的销售额达8亿元,终于与春兰、华宝并列为空调行业的“三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