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凉山月 > 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由雅安出发,这一路再不通任何车辆,只能骑马。慰问团雇来了专走这一线的马帮。起床之后各人先把行李打好,交给马夫。吃早饭时王庭芳同志讲了二下注意事项,然后给每人发了一张路程表,因为走起来很难维持队伍不散,万一走散可根据路程表寻找大队驻地。

路程表上边标了马站的所在,可以打尖的地方等等。路程表是复写在毛边纸上的,路程以华里计算,时间以日计算,只过一夜者不标。

[0107]

[0108]

听说骑马,古旺元本想体验一下威风豪迈的游侠生活,一展英武潇洒的骑士风采,兴奋得连早饭都没有吃好。到集合地一看,豪情雅性就打消了一半。在一个小广场上,树下拴着二十匹马,蹲着六七个马夫。马是川马,个头很矮,毛色混杂。马背上都备着木制驮架,驮架上高高地捆着行李和箱笼。马夫多在三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瘦骨伶仃,弯腰躬背。头上缠黑布帕子,身上披一件棕蓑衣,脚上登一双麻草鞋。手里捧一根竹烟杆,黑色的烟叶卷成雪茄状插在烟锅上。

见人们来到,行政组的管理员就喊名字分配马匹。一般是一人一匹马,谁的行李拴在哪匹马上就骑哪一匹。可是因为物资太多,临时多拨了几匹马去专驮物资。只好请几位年轻人受点委屈,两个人合骑一匹。

一切准备就绪,团长来送行,随着团长和王庭芳一起还来了两个人。

为首的一个人有三十多岁年纪,赤膛脸,中等个儿,双目有神,气态轩昂。穿一身簇新的布料干部服,背一个军用皮包,手中提着根马鞭。这个人已不是初次见面,前几天就见他和团长,队长们同到餐厅来吃饭,领导开会他也常常参加,人们说是新来的翻译。

第二位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矮矮的个子,白白的脸上带点病容,穿一身新做的小列宁服,披一件短擦尔瓦,辫子很长,上边还编进些红蓝绸条,盘在头上。

来到队前之后,团长和王庭芳先把那三十多岁的男子往前请了一步,介绍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罗赤中同志。是凉山彝族,从西昌来接我们并担任我队的翻译工作。自己人了,有问题大家多向他请教!”

大家鼓掌之后,王庭芳就从身后拉出那个小姑娘,说:“这是曲木阿芳,是西昌曲木世民先生家的小姐,曲木老先生到重庆公干,带她到部队医院治病。曲木先生暂时回不来,她随我们回西昌。为了感谢政府和解放军治好了她的病她要求义务为我们当翻译,我们决定正式吸收她参加我们队工作。她是西昌民族小学的学生。汉话说得很好。路上我们要互相照应。”

大家又热情地鼓起掌来。那小姑娘却用手把脸捂住,脸臊得通红。

一声哨响,大家在一片祝愿声中离开了小广场。人们在前,马匹在后,顺着长街一直往南走了下去。走到街的尽头,就是道又高又陡弯弯曲曲的陡坡。坡上的石阶被一代又一代人脚登马踏,已踩出一个个圆形的脚窝!人要爬几步歇一歇,马要连跳带蹦才能登上坡顶。古旺元这才明白为什么在街里马夫们不招呼大家上马。

爬上坡顶,上了正路,马夫们这才把马拉到人们面前。

古旺元跟杨柳堤同骑一匹马。古旺元请杨柳堤先骑,杨柳堤是个胖子,爬坡爬得早已连吁带喘,便带点歉意地说了声:“那我就不客气了。”由马夫连搀带抱扶上了马背。上了马背后马夫才教给他们骑法:因为马背上已经捆了两人的行李。那驮架变得又宽又高。骑这种马不能像丘八爷那样两腿岔开,挺胸叠肚。而要像女娃儿们坐坎儿,侧身坐在行李上,两脚叠起。若想面向前坐,两只脚只好高高向前翘起,那姿态不雅还是小事,要有个坑坑洼洼,马儿脚高脚低,怕是不大稳当噢……

听完这几句指教,再看一眼杨柳堤在马上的“雄姿”,古旺元剩下一半壮志豪情也都打消了。杨柳堤是个黑大个儿,手中还抱着那架手风琴。被马夫指挥着面朝左背向右,两脚一搭,怀抱手风琴坐在那匹又瘦又矮的马背上,看着很像年画上那位骑着骞驴儿的“钟馗”。

队伍行动起来之后,人们发现在曲木小姑娘的马前又多了一个披擦尔瓦,头顶留了一绺头发,赤着脚拉马的十六七岁的男孩。

有人问罗赤中那是谁,罗赤中说这是曲木家的小娃子。原是随曲木的父亲牵马来雅安的。曲木处长上重庆开会去了,叫他随女儿回家。人们听说彝族仍处在奴隶制社会,亲眼看到奴隶还是第一次,都悄悄注视那小娃子。那小娃子虽然穿得破烂,但面色红润,两眼精神,并不像想象中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