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时又有一人说道:“某太原王甫,适才高兄所言,因一言不合就亡高句丽种族,这未免有违我儒家‘仁义’之道。”此人说完,堂下众人都点了点头,但堂上的王允却皱了下眉。
嚯,从“忠恕”之道转到“仁义”之道,这人反应倒是够快的。“非一言不合,乃国仇民恨,高句丽自前汉至今,屡次犯我边境,再屡次投降,如此周而复始,犯下杀孽无数,此国仇民恨也。再者,高句丽屡次妄言孔圣等人乃是其国之人,此有公祖公、子干先生可以作证。如此厚颜无耻的民族存于世上,只会让我感到恶心。只有灭其种族,保证我边境无忧,方才是仁义的体现。否则无异养虎为患!”
那王甫皱着眉,似是不同意高雨的观点,但一时也不知说什么是好,冲高雨抱了一拳,不在说话。堂上的王允松开眉头,刚才他担心的就是高雨会驳得王甫体无完肤,看来高雨还是给了自己一个面子了。
可是那陈臻却又说道:“杀人无数,竟说是仁义之道,高兄这张嘴,真叫我见识了。”
高雨也不回头,直接说道:“你倒是挺讲仁义啊,那你可敢只身进鲜卑或者乌丸,教化他们臣服大汉,你若能做到,我到时当场拜你为师!”
“这。。。。。。”
“哼!说话假大空,连居安思危的道理都不懂,只会不切实际的去讲仁义,一副可恶的崇高模样,百无一用,活着浪费国家的粮食,若是再看你一眼,我怕我会吐出来。”自始至终,高雨始终没有回头看过他。
“你,你,你太过分了!”
然而高雨却是已经不再理他了,陈臻和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没弄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到底什么是仁义?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我能干掉你,但我却不干掉你,只须你向我臣服,并把你的财产分一半给我,这种行为就叫仁义,而这种仁义只有强者才能去讲。这一点做的最好的就是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
蔡邕见一切都差不多了,就站出来说道:“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感谢大家能来参与。”
可那陈臻明显是不甘心,怪笑着说道:“适才《咏梅》之篇大气磅礴,我观‘小军师’乃心胸狭隘之人,不似能做出此篇啊。”
蔡邕听了此话目中喷出怒气,高雨听了也一皱眉,难得回头看来陈臻一眼,说道:“既然你认为我是心胸狭隘之人,那我就是这种人吧。既然我是心胸狭隘之人,那自然不能这么轻易就放过你。”
“你想做什么?”陈臻心中一惊。
“我还能做什么,我等文人,自然要的是斯文。我只不过想送你一副对联?”
“对联?那是什么?”
高雨说道:“你听过之后就知道了,听好了啊,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回去好好琢磨吧。”
“噗嗤”,蔡琰首先笑出声来,随后堂上的蔡邕等人也都无奈的笑了笑。
堂下众人不明所以,一是没听说过对联这种形式,二是确实不明白高雨是什么意思。不过待他们反应过来,恐怕那陈臻就是要名声扫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