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秦如义和向红,秦如义今天来确实是因为金州市委副书记张金生家保姆的事来的。
张副书记的父亲快九十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思维也清晰,只是不愿意跟跟着儿子们在金州享福,就要一个人回老家兰山县,这人年纪大了,就和孩子一样,也是侍宠而骄,有了做大官的儿子,老头仗着有条件,自然也任性,儿子们也由着父亲,自然得按照父亲的意愿,把他的生活安排好,原来父亲是由本家的一个堂妹照顾着饮食起居。后来,堂妹生病照顾不了,老人的事就又一次成了问题。
当时,秦如义还在雷氏公司,才有了重回宜城的心思,就通过范部长儿子的关系与时任金州市委秘书长的张金生搭上线,范部长一家当年下放时宜城时就住在秦如义家的院子里,一住就是七年,当时秦如义的父亲是村党支部书记,自然对范部长一家的生活照顾有加。秦如义也刚刚出生,但到了一九七八年范部长一家返回省城东州时,秦如义已经上学了,他已经清楚地记得那个省里来的大干部,大背头,蓝色的中山服,每天晚上不管劳动回来多晚,都要戴着老花镜就着昏黄的灯看报纸,一双胳膊将报纸举得离得眼睛远远的,眼睛死劲地眯着,但有时还是看不见,父亲就念给他听,顺便相当于自己也看了。
范部长的小儿子范文元比秦如义大七八岁,他们两个就经常一起在院子里玩耍,所以,两家的关系一直维持着,直到父亲在在家里搬了新房后煤气中毒死亡。
张金生的父亲与范部长是老同事,老战友,所以,秦如义除了雷邦宪这个当地响当当的靠山外,还通过曲州市委范文元书记搭上张金生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对于秦如义来说是从无到有的,崭新的,不象范文元那样也算是一起长大的,所以,这个关系如何经营,是否能持之以恒也至关重要。
当时,找保姆的事情就让张金生很是发愁,张金生与夫人都身居要职,工作上离不开身,找保姆也是费时费力,市场上找,通过关系找,虽说是市场经济,花钱雇人,但保姆比不得其它,它要在一起生活,相互也有个磨合的过程,除了价格、路途远近、服务方式差异等客观因素外,这个磨合的过程就是个很大的考验,相处和谐不和谐,生活习惯的差异、是否有共同话题,建立新的信任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父亲人老脾气怪,又已经习惯了堂妹的照顾,习惯成自然,加上脾气又倔,所以,每一个都不欢而散,没有度过磨合期。不到两个月就换了七八个保姆,但最终也没有找到令老人满意的保姆。这因为保姆的事情,张金生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回家两三趟。
恰好那时,秦如义的堂哥刚刚去世不到一年,留下堂嫂一个人,正在经受着生活的煎熬。五十来岁的年纪,下地干不了重活,孙子们已经大了,虽说是能在家里做饭洗漱,但总是只花钱没有进项,眼看自己拖累儿子,自己都觉得自己碍手碍脚,有心说自己找个下辈子的活路,另嫁他人,起码生活有个保障,但儿子儿媳嫌弃脸上无光,不愿意落个逼母改嫁的名声。呆在家里吧,又成了吃闲饭的,时间长了,难免媳妇就摔摔打打,指桑骂槐。
那堂嫂人娴静稳沉,不多言多语,干净利落,秦如义当下就觉得这是个极好的时机。
工作上的事即使做一百件也不如为领导解决一件私事来得感情深厚。
于是,当下就把堂嫂带过来,双方一看人,相互都比较满意,就这样,堂嫂就留了下来,一做就是五年,也因为有了堂嫂的缘故,张副市长家里的大事小情,秦如义就知道得多了,所以也就管得多,张副书记也慢慢觉得?秦如义办事稳当靠谱,家里好多事情也就靠他多了,所以,这关系渐渐牢固亲密起来,才有了那次现场会上,张副书记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避讳与秦如义的亲密关系。
那这次保姆为什么又回来了呢?
一开始堂嫂死活不说,秦如义问得紧了,只是摇头叹气,说败兴,老也老了,说出去丢人。
张副书记却一直打电话,也不说保姆为什么走,只是让秦如义说什么也得把保姆请回来,老头子成天发脾气,说这个保姆要是回不来,他就再也不找保姆了,一个人饿死。
秦如义不由得猜到了几分,心中暗自叫苦,想到了开头,没有想到结尾,他知道堂嫂的脾气,也是一个执拗的人,否则也不会一个人跑回来了。如果堂嫂拗住死活不回去,老头死活就想让回去,事情如何收场,他可怎么向张副书记交待。
还赶在了这个节骨眼上,正是张副书记为自己出力的大好时机,准确地说,他上乡长张金生起的作用并不大,那是县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