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而不能公开庆祝,而儿子的分数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没有半点的水份,没有半点的猫腻,儿子的骄傲也是不言自喻的。
小肖的分数也知道了,633分,这是一个等待了十几年的分数,与以往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成绩不一样,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是决定小肖命运的分数,也是一份符合心理预期、值得大鸣大放的答卷,向红理解了薛金生的心情,她觉得,这份喜悦,是有生以来最大的喜事,以什么样的方式庆祝都不为过,怎样的张扬都无法表达内心的那一份兴奋,孩子十年寒窗,一家人为了求学的辛酸苦辣,无路可走时的绝望与沮丧,萦绕了好长时间的上学的阴影终于在这一刻真正烟消云散了,无论经历过怎样的曲折与艰辛,他们还是扬眉吐气,苦尽甘来了。
三天以后填报志愿,他们赶紧在电脑上查分数排名,学校历年录取情况,专业排名,肖志鹏也抱着一沓在单位打印好的填报志愿的资料回来了,全家暂时忘记了一切的矛盾与不愉快,为小肖人生最大的一份选择题做准备。
小肖有些暗自高兴,看着父母为自己填报志愿沟通交流,甚至争执,有争执总比冷战要好,他们谁也把这个家放在心上,把这个儿子放在心上,有这些共同的东西,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发生变化,小肖以为父母之间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冷战就这样过去了。
宜城电视台同全国众多的县级电视台一样,尴尬而不可或缺地存在着,粗制滥造,山寨模仿,新闻围绕着领导转,视察,开会,打扫卫生,植树,除了新闻就是小广告,也一直被小肖这一代九O后无视。但是,就在那一天,第一次看宜城新闻的小肖就被一条消息震撼了。
电视上宜城新闻正在播出宜城为全县高考录取到清北的学生发放奖学金,王儒瀚、薛宁宁,还有小肖不认识的两个,奖金是喷绘出来的大红的牌子,上面有让小肖目瞪口呆的数字,10万元。王守仁副县长和胡校长、雷邦宪、崔立兴将写有数字的红彤彤的牌子送到了四个孩子的手中,其中薛宁宁是10万元,其它三个都是从外地回宜城考试的优秀学子,各奖12万元。基金由宜城首富雷邦宪设立,其中外地奖2万元由企业家崔立兴出资。
薛金生作为家长代表讲话,薛金生春风满面,掩饰不住的兴奋与激动,他感谢县委、政府领导,感谢王县长,感谢胡校长,为宜城教育创造了这么好的教育环境,感谢老师的辛苦培养,还重点感谢了薛宁宁的恩师、副县长王守仁的夫人张桂梅老师,他补充了一句,大家应该知道,这位可敬的老师就是王守仁县长的夫人,她多年来一起坚持在教育一线,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孩子,可见言传胜于身教,还要感谢雷董,感谢崔总,慷慨解囊,设立基金,为宜城优秀学子加油鼓劲,为宜城教育添砖加瓦。
王守仁自然也是红光满面,王儒瀚是他的小儿子,大儿子优秀,小儿子比大儿子更优秀,这让他这个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风光无限,每年,清北的录取数就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也是最敏感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什么一本达线率,二本达线率,那都是常规的指标,没有清北录取数这样激动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小肖第一次被宜城电新闻吸引住了,薛宁宁、王濡瀚,都是当时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只不过他们当时都在六班,但这不妨碍他们都是那一届的好学生,曾经是不相上下的竞争对手。
向红看小肖专心的样子,心想,这孩子说不定看着这些同学领奖金就眼红了呢,就将小胡当时到他们家的情况给小肖说了。
小肖说,“12万元那!妈,你当时为什么不跟我说啊!我都后悔死了,我要是有这笔奖金,我上大学的费用就够了,就不用从家里拿钱了,我还想去西藏旅游,假期还想去非洲做义工,我有许多需要钱才能实现的梦想。就那个薛宁宁,六班的,有一次还考在我后面呢,高考他也只比我多了一分,他就上北大了,早知道我也回来考了!王儒翰我可考不过,我从来没有一次考过人家,可他这一次考得也不高啊,怎么也能走了清华?宜中真是神了!”
向红说,“妈不想让你冒险,怕回来了你目标放那么高,到了考场上再紧张起来,反倒是发挥不出平常的水平,我倒觉得这样挺好,安全系数反倒高点。”
那一年,宜中清华北大共计录取4人,在小胡挖回来的六个人才中,有两个是从外买回来的高分复习生,有两个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小胡依然是胜利者,因为去年宜中没有清北录取的,前年只有一个,今年是创纪录的4个,宜中门口四名天之骄子的照片大幅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