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无奈看了汪锡一眼说:“自然是谈判的,你说怎样才会退兵?”
“史大人,战事是你们惹起的,现在你说退兵就退兵,好像没那么容易吧,山东的损失怎么办?至少要赔偿100万银两。”
“你狮子大开口,不行,50万两怎么样?”
两人讨价还价最后商定60万两,汪锡目的已经达到,按李斌的指示,现在还不是对南明开战的时候,北方刚刚安定仍不稳固,四川才打下,西南各省正在征战,生产不足,粮草不济,最后汪锡退守枣庄、临沂一线,才算结束这场战事。
熊庭弼到西南任职,路过重庆前来拜访李斌。“王爷、在下辜负王爷一片期望,仍以重职在身,感谢王爷宽厚待人,定不负重望,治理好西南。”
“熊大人啊,你对前朝痴情,念念不忘,我又没怪你,说明你是有情有义之人,我也说了很多遍了,你要把国家、个人、皇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一个朝代的变迁总是有各种原因的存在,没有我还有其他人,要与时俱进。你们文人读书时就知道‘君为轻,民为重。’怎么做起来与说的不一样呢?”
“这个、是在下愚昧,未读好圣贤书,心中的牵挂无法放弃,也许是我老了。”
“少拿老来搪塞,你是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自己罢了。”
李斌还想跟他说些什么,见谢长顺匆匆走进来,手上拿些纸张慌里慌张,急忙送走熊庭弼,问:“出什么事了?”
“报王爷、陕西、甘肃有人造反,揭竿而起,事态严重。”
“还有这事”李斌拿过奏章看:原来是陕西有个叫王永强的,在陕西榆林起事,打出“反中复明”的口号;甘肃回民将领米喇印、丁国栋起兵造反。
李斌把众将领召集起来,命令王虎、李定国率部伺机进入川东鄂西的變东,与在哪里驻守的明军刘体仁接触一下,勿要盲动,相机行事,因为那里山险岭峻,易守难攻。命令红娘子、高夫人率5万人马随他到陕西、甘肃走一遭。
李斌携夫人到了长安城,李如锌垂头丧气地说:“九弟、你尽快派个文官来吧,我乃一粗人,陕西大小事一把抓,实在力不从心,结果出个榆林、甘肃事件。”
李斌当初让他任陕西都督,就是看他有多大能力,尽可能发挥,看来是拔苗助长,反倒害了他。问道:“他们为什么会造反?人数又多少?”
“大概几千人,造反原因具体不祥。”
“你马上命令手下调查,越详细越好,你集合五千兵马为前锋立即前往甘肃,我解决完榆林的王永强后跟你会合。”
李斌速写封信给裴文中,令他以内阁名义给河南的李岩下公文,让他推荐一名官员任河南知府,然后尽快到陕西任都督,管理陕西、甘肃、宁夏三省。
留下2万人马驻守长安,李斌带着红娘子、高夫人赶往榆林,整个县城被洗劫一空,几个知府衙役正在询问平民。见到李斌急忙跪下行礼。
“免礼了,你们调查的怎么样了?”
“报王爷、大概眉目是这样;榆林本是穷县,受灾严重,几年来并无税收,朝廷上有规定免税三年,期限已过仍收不到税,知县大人派衙门皂隶下乡强收,没有钱交税的,便抢农户的家禽,存粮、牲口来抵,连种粮都抢光了。
王永强家也是未交税户,知县皂隶抢他们存粮与他父亲争执,推搡间他父亲头颅幢在院墙内一块突出石块上,不幸身亡。王永强打死皂隶借机造反,率榆林百姓冲入县衙,打死知县洗劫一空,扬长而去。”
“这些事你们都督知道吗?”
“都督大人管着三省军事、政务,这些小事他老人家怎会知道,只是个别知县个人所为。”
“这是小事吗?民事即为国事,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现在酿成大祸,小事变大事,后悔都来不及,你可知他们都跑到何方?”
“这个小的不知,据当地农户讲应该是躲入山中。”
李斌来到知县衙门问高夫人:“高将军你认为他们躲在何处?”
高夫人说:“王爷、在下认为农户造反,官府横征暴敛,本属无奈之举,谁不想过安生日子,所以应抚不该剿。”
“谁说要剿?这事你负责找到他们,对他们说杀知县杀的好,这种知县就该杀,让他们回来安心耕种,再免税三年,以往之事既往不咎,不过再有此事发生,应上告知府、都督,实在不行上北京告状,我负责接待保证还他们个公平。”
“在下代造反农户谢王爷仁厚,体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