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首先,我绝不可能是人渣 > 古早九流——巫医

古早九流——巫医

中华医家的最初形态

在中国,远在百万年前已有人类生存。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同疾病和伤痛进行斗争。在还没有专职医生的时代,巫师兼行医生的职责。

商代巫医最盛行,其地位也很高。当时,奴隶主阶级为了欺骗人民,大力提倡鬼神迷信。巫师能歌舞音乐,代鬼神发言,并参与国家大事、祭祀神祖、呼风祈雨、医治疾病等活动。

在古文献中,“医”字从“巫”。巫医给人治病,常用祝祷的方法,称为“祝由”。《素问》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唐朝的王冰注曰:“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祝由十三科自叙》则云:“有疾病者,对天祝告其由,故名曰祝由科。”

祝由靠的是祝祷、画符、念咒,当然不能治病,但古人很信这一套。《韩诗外传》中就说祝由能治病,并举例说,上古有一医者叫弟父,在为人看病时,用草编织成的刍狗作为献祷之仪式,面北向神灵祝祷,然后念咒,不一会儿,病人“平复如故”,说得神乎其神,但有时候就连古人也不相信祝由能治自己的病。

越治越病

清代,湖南一带祝由治病较兴盛,凡四肢损伤,都用符水、禁咒治之。有个人手臂疼,众人便劝他用祝由治病。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请了两位巫术士来看手臂。术士看后说,伤已附在你手臂上,先要把它赶走,然后再用符水医治。不过,病人要不顾臂疼,先频频举动,直到手臂肿疼病怪才会出来。病人一听吓坏了:“这么折腾,岂不越治越病!”连忙作揖谢绝。

上古时,祝由以祭祷念咒为主。汉朝后,就用画符箓代替献刍狗的祭祷仪式。

宋代,祝由科归入疡科内,称为“画禁科”,但并无专职人员和机构,形同虚设。祝由科的势力主要在乡间。祝由科的治病原理,是把病种从体内引到体外,并自称能收伏一些病怪。有些巫医用祝由为人看病,实际上是采用道家气功导引术。如治感冒:“以两手捧患者之面,引其鼻向之,略一虚气,脱然痊愈。”有的也杂糅按摩、推拿,诊治一些疑难杂症。

巫医中,除祝由科采用画符念咒法治病外,有些巫医虽在形式上用巫法,而在实质性的治病过程中却使用药疗。商代有名的巫医如彭咸等,就是如此。

巫、医分家是在东周以后至秦、汉之际。春秋战国时,医学已经很发达,分科医生也开始出现。东周时,有一部分巫医专用药物治病,医、巫开始分业。《史记》曾引扁鹊之说,谓病有六种不可治,“信巫不信医”,也是不可治的一种。

巫和医虽然在行业上分开,但巫的力量还是很强大,就是在有知识的上层人士中,也有许多人信巫。如孔子生病,子路就请巫来祈祷。

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往往羡慕海外仙山,派人到蓬莱、方丈、瀛洲等所谓神仙居处,取长生不老的仙药。虽然没有成功,但此风历久不衰。

巫医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有人信任,有人贬斥,今天在偏远的乡间,还有巫医在活动,或装神弄鬼,或骗人钱财。

古代医生——大夫、郎中、杏林

在古时候的中国,替人看病疗伤的人被称为“大夫”“太医”“郎中”“杏林”等。考察这些名称的由来也是很有趣的。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为人治病的人,“医生”一词,其本意是“学习医学的人”,“生”指学生。如《唐六典》中说,“医生四十人”,就是说学医的学生有40个。后来,人们才把行医人叫做医生。

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它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设医科和药科。医科分为四部,即医部、针部、按摩部和咒禁部,每一个部门都由博士担任教学工作。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就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批准成为合格的医生。“医生”一词由此而来。

宋代承袭唐制,也称医生。《宋史·职官志》中写道:“太医局,有丞,有教授,有九科医生,额三百人。岁终,则会其全失,而定其赏罚。”

坐堂医

坐堂医,指旧时民间在中药店内坐堂行医的医生。据传,“医圣”张仲景担任长沙太守时,常在公堂上为百姓诊病,传为佳话。后人为纪念张仲景,就把中药店聘请来的医生誉为坐堂医。此外,自家开药铺兼行医的人,也称坐堂医。

古人还常将医生尊称为“医官”,如《金瓶梅》中常为西门庆家看病的任医官就是例子。医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