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首先,我绝不可能是人渣 > 古早九流——巫医

古早九流——巫医

是一种总称,自宋代以来,医官中最高一级的官职是大夫,依次类推为郎中、医效、柢候等。

“大夫”在古代是一种较高的官职,春秋时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医官的职位还没有达到大夫一级。自从宋朝设“大夫”级医官后,民间就把医生称为“大夫”,北方尤其如此。特别是正规部门的医生,如太医等,则一律称“大夫”。对有些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和教育的医生,有时也称”医官”“大夫”。

“郎中”也是官名,不过其职位要比大夫低。唐、宋时期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大夫”“郎中”就可以随便叫了。

不过,“大夫”和“郎中”也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设馆医病的医生称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或走乡串镇医治杂科的医生,都称为郎中。而且,北方人称“大夫”的多,南方人称“郎中”的多。

挂牌医

绝大部分医家都自己开药铺,或游荡江湖,行医兼卖药。也有少数人挂出招牌,只管诊病开处方,不卖药。这些人中大多数医术很高、名气很大,前来求医者车马盈门,所以不用卖药谋生;也有少数人刚刚从医,没有资本,开不起药铺,所以只看病不卖药。上述只看病不卖药的医生,常被称为“挂牌医”。

医生也叫“杏林”,这里有个典故。据传,三国时东吴有位与华佗和张仲景齐名的医生董奉。他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重病者种植三五株,小病者种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杏林遍山。后来,“杏林”一词常用来专指那些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家。

药物疗法——内服外敷药到病除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材料,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中尤以植物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中药主要分内服和外用两种。

中药以内服为主,主要通过肠胃的吸收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其中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滋药、丹剂等。

汤药,以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去渣而制成。汤药是中医应用最早、最为普遍的剂型。大多数中药通过煎煮后,可使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饮后易于人体吸收,收效较快。煎汤药的器具有沙锅、沙壶、瓦罐等。

神农尝百草

《淮南子》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中也有关于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事实上,古人在动植物知识还极为贫乏的情况下,难免误食有毒植物,从而引起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不过,他们同时也发现,服用某些植物可以解除某些病痛。

丸剂,是将中药研成细末,掺上水、炼蜜或其他辅助成型的材料,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多用来治疗慢性疾病。按照赋形剂的不同,丸药可分成蜜丸、糊丸、水丸、蜡丸、醋丸、药汁丸、树脂丸等数种,尤以前面四种最为常用。丸剂发挥药力比汤剂慢些,但药效却更持久,对患有慢性病和体弱的病人较为适用。

散剂,是用一种或数种药物的干燥粉末,按处方剂量规定均匀混合后,通过内服或外用来治疗疾病。无论内服或外用散,制法都基本相同,一般须轧为细粉,混合均匀。其中,用于眼科、喉科的散剂,对粉末的细微程度要求更高。

膏滋药,是用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将药液浓缩,再加冰糖或蜂蜜等辅剂制成的膏状剂型。多数膏滋药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成,药店也有成品膏方出售。膏滋处方配齐后,要通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贮藏等工序。服用时,以开水冲调。膏滋药对体质虚弱者及慢性、顽固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比较适用。

丹剂,是在高温条件下,将汞及某些矿物类药物,烧制成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再配制成丸剂、散剂或锭剂,它源于秦汉时期方士的炼丹术。

外用中药,以局部涂搽、敷贴、熏洗、点眼、吹喉、滴鼻为主要形式。它们具有解毒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杀虫止痒、止血止痛等功效,主要用于痈疽疮疖、疥癣、外伤、烧伤、虫蛇咬伤以及五官科疾患等。有些外用药还可内服。

汤熨,即将药物加热后置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热敷或往复移动,以促使其腠理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运行,从而解除疾苦的一种外治方法。熨剂的配制主要有药袋、药饼、药膏、药汁、药酒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