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字元让。
沛国谯县人。
父不详,母不详,史曰名将夏侯婴之后。
生不详,疑生公元158-160年之间。
沛国谯县夏侯氏家道中落,有三子。
其一曹操父,其二夏侯惇父,其三夏侯渊父。
曹腾为帝内侍时,使钱族人买一养子继后。
刚好有一曹姓族人与夏侯家有亲,遂复曹腾曰:“夏侯家有一子,岁八。”
腾又问曰:“家境如何?”
族人答曰:“乞食为生。”
腾又曰:“小子如何?”
族人曰:“忠厚老实。”
腾叫族人领来。
腾见小子生得清秀,收为养子,易曹姓,更名为嵩。
嵩生操,遂操与夏侯家本是同源。
史有曰:“操父嵩,乞儿协养。”
夏侯惇家境贫寒,年十四才拜师。
村人取笑夏侯惇老师,话曰:“尊师何故收乞儿为弟子?”
尊师答曰:“圣人曰有教无类,怎可另眼相看也。”
惇得知此事大怒,提刀斩杀取笑之人。
惇杀人后,被县吏捕拿入狱。
惇父闻讯,前往洛阳求曹嵩救命。
惇父见嵩跪曰:“你我骨肉至亲,今子惇杀人,求兄长出手相救。”
时嵩任司隶校尉,见亲弟上门相求,只好应下。
嵩使人去救,救回惇后安置曹府与操为伴,不久又请武师教惇、操武艺。
惇立冠不久,嵩又找关系让惇为吏。
公元184年,操任骁骑校尉,领兵驰援黄甫嵩从征黄巾贼,操任夏侯惇为裨将。
遂惇与操,情同手足。
公元190年,操讨董卓行奋武将军,任惇为司马。
公元193年,曹操平定兖州贼寇,代兖州牧。
曹操任夏侯惇为东郡太守,后因夏侯惇不识政务,被操罢免,转任陈宫为东郡太守。夏侯惇心中不平,遂时常向操抱怨。
操因与陈宫有密谋,担忧夏侯惇坏事,遂不敢告之真相。
夏侯惇与陈宫结怨,就连戏志才、荀彧、程昱也一并记恨。
操行军议时,宫献言,惇必顶撞。后又与他人诽谤陈宫,话曰:“将士用命,奸侫小人却坐享其成,耻乎?”
宫闻此言报操。
操曰:“惇势利小人,幼时穷苦,今才有眼无珠,斤斤计较。”
宫曰:“惇难堪大用,往后必误主公大事。”
操曰:“吾有一计,让惇长记性。”
宫曰:“何计?”
操曰:“汝且附耳过来。”
操将算计之事,尽相告之。
公元194年,操征陶谦,留惇守东武阳。
宫迎布入主兖州,惇领兵攻打濮阳 ,宫叫吕布射惇眼,且不要伤及夏侯惇性命。
布令曹性射之,性拉弓便射,中惇左眼,惇怒拔箭矢,生啖眼珠。
邈、超叛操。
夏侯惇收复郡守有功,领陈留、济阴太守,任建武将军,封高乡侯。
公元196年,操迎天子来许都,惇转任河南尹。
夏侯惇于曹魏资历最老,骄傲放纵,并无心机,操有时也无可奈何。遂曹操时常敲打,使惇唯命是从。
公元198年,操令惇去救刘备,惇不敌高顺,败回。
公元202年,备出兵攻叶县,惇受命抵挡,与于禁尾追刘备,遇刘备伏兵,险些丧命。
公元204年,操破邺城,惇迁任伏波将军,操派惇为说客征召田畴,畴不就。
惇颜面尽失,却不敢动粗。
公元206年,参与河东平叛,斩获战功。
公元207年,增邑一千八百户。
公元215年,随操征汉中张鲁。
公元216年,随操征孙权。
公元217年,夏侯惇奉命屯居巢,镇守荆州。司马朗劳军感染疫疾身死,疑为惇受操口谕加害,其原因:夏侯惇一直对司马朗任兖州牧有怨言。”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樊城之战,惇受命前往救援,正好操也赶来,操唤惇同车说话。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位,夏侯惇升任大将军,四月被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