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
父不详、母不详。
生公元147年,逝公元223年,享年七十七。
诩举孝廉,起家郎官。
少时知名,传曰有张良、陈平之谋,后有毒士之称。
机警过人,生存智慧仅次曹操。
桓帝时,贾诩迁司徒府曹掾,曾与董卓共事,后因病辞官归家。
公元185年,凉州叛乱。
黄甫嵩平叛不利,遭罢免。
帝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接管三辅军务。
董卓拜为破虏将军,这时贾诩来投,被卓任为主簿,为董卓出谋划策。
卓问诩曰:“可有计策破敌?”
诩曰:“倒有一计。”
卓曰:“汝且道来。”
诩曰:“今将士畏战,无非赏罚不明。若让将士立功,必效勇敢。”
卓曰:“但闻其详?”
诩曰:“叛军兵马,依山安营。将军可遣亲信上山,寻巨石,上烧火油,从上推下,叛兵自乱阵脚。将军再领将士杀出,必获全功。”
卓曰:“妙哉。”
董卓依计行事。
入夜三更,卓派人推下起火巨石,引起叛军哗变,次日传谣曰:“天谴叛乱。”
敌军人心惶惶,董卓又与右扶风鲍鸿一同出击,大破叛军,斩首数千。
卓请命接应周慎,温不应允,反令卓去讨伐先零羌,卓受命出兵,至望垣被羌、匈奴包围,军粮不足、形势危急。
卓又向贾诩问计。
诩曰:“叫一队人马,与渔民换衣,扮作渔民,若遇探马便说拦水捕鱼,随后掩大军主力于堤下过路,叛军发现之时,必然追之不及。”
卓依计行事,全军撤回,无一人伤亡。
张温六路兵马,唯董卓一路兵马未有败迹,还有小功。
上表功劳,董卓被封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公元188年,凉州叛军攻入右扶风,黄甫嵩任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人救援陈仓。
董卓向黄甫嵩进言曰:“急行军,趁其不备,必获全功。”
嵩曰:“陈仓城池坚固, 叛军必不能攻克,我等按兵不动,以逸待劳,便是全功。”
卓只好作罢。
不久,朝廷征召董卓为少府,卓不知所措,又问贾诩。
诩曰:“今将军与嵩和睦相处,引帝猜忌,遂被迁为少府,将军失兵马,便会任人宰割。再想掌兵,恐非易事,将军巧言令色,辞之便可。将军不曾失职,帝也不会治罪。”
卓曰:“如何巧言令色?”
诩叹曰:“就曰将士拦于车前,用死阻拦。”
卓笑曰:“妙哉。”
公元189年,凉州叛军围攻陈仓二三月,不能攻克,疲敝撤退。嵩欲起兵击之,卓拦下劝曰:“穷寇勿追,归众勿迫。”
嵩斥曰:“汝晓得军事耶?”
卓大怒曰:“你向我进言,我听从,我向你进言,你却不听,是何道理?是我好欺乎?”
嵩冷笑曰:“愚蠢至极,你若畏战,那便留下垫后,我先去追。”
嵩赶马而走。
卓生闷气问诩曰:“我追否?”
诩笑曰:“嵩再立功劳,又有何用,只会引十常侍忌惮。将军再立功劳,也是调回朝廷述职,何必苦恼。将军与黄甫嵩结怨,内侍知晓后,必派人前来拢络,何愁大事不济。”
董卓大笑曰:“果真张良计也。”
不久,宦官安插于军中的眼线,将黄甫嵩与董卓生怨之事,报向十常侍。
张让曰:“卓此人,如何?”
赵忠曰:“有勇无谋。”
让曰:“莽夫好用。”
忠曰:“那便拢之。”
黄甫嵩大胜而回,卓见嵩回,怒骂曰:“义真贼子,无耻之徒。”
嵩将领拔刀相向,卓冷哼一声,扭头便走。
不久,帝病重,张让书信董卓曰:“今大将军得势,恐遭毒手,还望董将军救我等性命,事济,必有厚报。”
卓问贾诩如何回信?
诩曰:“叫他拟诏,迁将军为并州牧。”
卓曰:“何故?”
诩曰:“进可攻,退可守。”
卓曰:“善。”
不久,卓被迁为并州牧。
卓领兵马五千前去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