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孚,字伯宁,河内温县人。
生公元180年,逝公元272年,享年九十三。
司马防第三子,司马朗,司马懿之弟。
司马孚性格温厚谦让,以贞白自立,从不与他人结怨。
魏陈思王曹植,清选官属,以司马孚为文学掾。
后曹丕任魏太子,司马孚升任为太子中庶子。
公元220年,丕继位,司马孚转任中书郎、给事常侍,宿省内,除黄门侍郎,加骑都尉。
公元221年,司马孚外放为河内典农,赐爵关内侯,又转任转清河太守。司马孚在曹丕时代也和辛毗观点相同,反对伐吴,主张休养生息。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曹叡继位,欲重用,遂问内侍曰:“孚可有他兄长治政之风?”
内侍答曰:“与他兄长有八分相似。”
叡叹曰:“吾有此兄弟二人,无忧矣!”
遂任命孚为度支尚书,掌国家财政。
孚任职期间向叡进言曰:“边境常被诸葛亮进犯,若陈兵二万,一遇敌情,分拨增援,便可化解危机。边境时常缺粮,可使兵屯,自足口粮 。”
叡纳其策。
公元239年,叡驾崩,芳继位。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政权。司马孚与司马师同时屯兵于帝宫司马门,控制京师。
曹爽一党被诛杀,孚因功进爵长社县侯,加侍中。
不久又升任司空,代王凌为太尉。
公元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征发二十万兵马伐魏,围攻合肥新城。
孚督诸军二十万布防,到达寿春,孚派毌丘俭、文钦进攻,诸将欲速战速决。
孚曰:“恪劳师动众,远道而来,将士必然疲乏不堪。我等以逸待劳,时久敌军士气低落,必然撤退。”
吴军滞留一月,果然因缺粮、疾乱之困,无功而返。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孚未曾参和此事,却也被司马师列名废黜齐王表章之中。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宫人讨伐,于宫门外被人所杀。百官不敢奔赴,唯孚奔泣前往,失声泣曰:“此乃微臣之罪过也。”
不久,孚迁长乐公。
公元265年,西晋代魏,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孚前往拜辞,握曹奂手泣曰:“臣至死,也是大魏之臣。”
不久,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置官属。
炎每次见孚便行拜礼,孚卑微以跪礼谢恩。
炎又赐云母辇,青盖车,以示尊宠。
孚心中忧虑,魏篡汉,晋篡魏,天道轮回,遂常劝司马炎厚待曹家后人。
司马炎则不然,人生在世,即时行乐。
人死百业消,哪管身后之事。
司马孚从小受尽磨难,亲眼所见百姓疾苦。
后被长兄司马朗教导治德行养气度,又有司马懿半生告诫忠贞为臣子本份,一生极少与人争斗。
孚厌战、反战。
爱惜将士性命,懂百姓之不易。
遂活九十三秘决,从不多管闲事。
司马孚临终时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