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汉末三国志2023 > 第99章 崔琰传

第99章 崔琰传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人。

生不详,逝公元216年。

体态雄伟 ,相貌俊美,师从郑玄。

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

二十三正心,研读《论语》、《韩经》。

二十九拜师名儒郑玄门下,不久,黄巾军攻破北海,玄与弟子到不其山避祸,时粮谷缺乏,玄只好遣散学生。

又到处为盗寇,西去道路不通,于是周旋于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崔琰每日于郊野见到尸横遍野,遂心生阴影,夜半恶梦。

疑曰:琰有好友或子嗣病故,抛尸荒野,无法掩埋,心中一直有愧。

后辗转回家,以弹琴读书自娱 。

时袁绍闻其名,征召崔琰。

琰献策曰:“昔荀子有曰,兵不严守纪训,必然轻散怠慢,即是商汤、周武,也难取胜。今尸陈遍野,何以显德。公应使诸郡县,掩埋尸骸,以显主公仁爱之心,追随文王仁慈之举。”

绍问大将颜良。

良回曰:“以偏概全,胡纠取宠。”

绍心曰:“此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但将我比之周文王,甚合吾心。”

绍望琰曰:“孤任命汝为骑都尉,汝去治军,若成榜样,孤三军皆可效仿。汝若见路边尸骸,就地掩埋,孤必重赏,以示德行,招榜郡县以身作责。”

琰受命而去,不久便心灰意冷而回。

后绍在黎阳带兵,使大军入驻延津,琰又来献策曰:“今天子治天下于许昌,百姓心系汉室,不如将军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安定地方。”

绍大怒,令人将琰驱走。

官渡大败后,绍二子想召崔琰为谋,琰称病,遂被治狱。幸得阴夔、陈琳营救才免除一死。

公元205年,操破邺城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为别驾从事史。

操与琰曰:“过去查核户籍,可达三十万之巨,冀州乃称大州,孤若征兵,可达百万,何愁天下不定。”

琰却回曰:“汉家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未曾布施仁德,却以扩充兵力为当务之急,此为明主乎?”

操叹曰:“此仁爱之政,当要施行。”

遂操纳崔琰之言,令郡县就近掩埋横野尸骸。

琰大悦,每次见操便如老妇一般,啰嗦说教,操也不动怒,只是不停点头称是。

公元206年,操征讨并州,留崔琰于邺城辅佐曹丕。

丕照旧出门狩猎,改换衣饰,车辆。

琰又上疏规劝曰:“我闻文王不敢以狩猎为乐,以此为后人借鉴。鲁隐公外出观鱼,因其无礼而被讥刺,此周公、孔子之事。而公子放纵,游玩作乐,极为奢侈,正义之举天下不闻,明哲君子,顷刻离去,勇武壮士,不为爪牙。前有袁氏虽有百万之众,地跨河北,却无立足之地……。”

丕汗颜,遂烧猎具、弃戎服。

丕曰:“孤若再犯,还望季珪再行教诲。”

崔琰甚为满意。

公元208年,操任丞相,迁崔琰为东西曹掾属征事,文告曰:“季珪有伯夷之风范,史鱼之耿直,贪夫因敬仰大名而变清廉,壮士因崇尚崔公名声,更为勤勉,公乃百官表率。遂授予东曹一职,崔公去履行职责耶。”

公元213年,魏国建立,任命崔琰为尚书,时太子未立,操使书信问百官。琰书信一封,且不封口。

信曰:“丕仁孝聪明,应承继大统,我愿以死明志。”

曹植乃琰侄女婿,琰六亲不认,大公无私。

操以为崔琰一心国事,并无私心,遂迁崔琰为中尉。

公元216年,操进魏王,杨训上表赞美曹操功绩,后致百官议论纷纷,讥笑杨训虚伪,迎合权势,认为崔琰举人不当。

琰取来表文一观,叹曰:“此表文,必然是人授意,时过境迁,人心思变。”

琰暗喻曰:“我还是我,主公却已经不是从前的主公了,现在的魏王喜欢听人吹牛拍马,好大喜功,所以杨训才如此。”

操得知大怒曰:“不过生了个女儿耳。”

操暗喻曰:“崔琰觉得自己永远没有错,错了,也是别人造成的。”

注曰:女人的性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从此操罚崔琰为徒隶,不久又派人去探视,使者问曰:“知错否?”

琰嗔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