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
生公元156年,逝公元236年,享年八十一。
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任瘿陶长,伯人县令。
公元192年,绍与瓒相持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欲投公孙瓒,于是袁绍表董昭兼任钜鹿太守。
绍问曰:“可有计策安定郡民?”
昭答曰:“先探虚实,再定计策。”
昭入钜鹿后,先是伪造檄文曰:“黄巾贼意图攻打钜鹿,我以查明孙伉等人为贼人内应,论罪当诛,只诛首恶,不予连坐。”
随后张榜,捕捉孙伉等人,于市斩首。
郡人惶恐,昭又令人挨家安抚,不久郡中安定。
事后,昭向袁绍汇报,绍十分赞许,又任昭为魏郡太守。
时郡内秩序大乱,贼人数以万计,昭使离间计,乘机发兵,贼人大败,两天三捷。
公元193年,袁绍以董昭之弟董访于张邈军中任职为由,欲治罪董昭,昭闻讯,于是向绍辞别曰:“天子诏书送来,召我入京。”
昭借机脱离袁绍,半路遇张扬,留在河内,将印绶奉还朝廷,被授骑都尉。
公元195年,帝东归,到达安邑,昭与张扬前往迎接,奉为议郎。
史疑;袁绍派董昭投张扬,确保曹操能顺利迎奉天子于许都。
公元196年,操入洛阳见帝,操问昭曰:“今天子东归,不知还于旧都,亦是迎去兖州?”
昭答曰:“将军举义,诛杀暴徒,入京朝拜,辅佐王室 ,此可媲美春秋五霸之功绩。诸将人心各异,未必服从。今将军于洛阳匡弼天子,其势不利将军,若移驾许县,便可趁势而起。”
操纳言,将天子迎奉至许县。
公元198年,昭升任河南尹,时张杨被部将杨丑所杀,洪、尚守住城池,等待来援。
董昭向操自荐劝降,操纳言,董昭入城后,当日二人便率众投降曹操。
公元200年,绍遣颜良攻打东郡,操表昭为魏郡太守,随军征讨。
公元204年,操进围邺城,袁绍族兄袁春卿时任魏郡太守,正在城中,操派人将其父亲接来劝降,又令董昭书信一封送至城中。
信曰:“孝者不远父母而谋利,仁者不忘君主恩情而徇私,志者不趁乱侥幸取利,智者不行诡道而招无妄之祸,汝父因避战乱,向南游百越,非有意疏远骨肉之亲,今于吴会乐而不返,智者知其理,如此乃方为正道也。”
其一曰道:“为人处事,持道者顺,顺道者昌。”
其二曰势:“汉室崩裂,天下将形成春秋五霸之势,顺势者生,逆势者亡。”
其三曰格局:“君子也,爱财不耻,取之有道。”
公元207年,操征乌桓,昭献策开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解决运粮之难。
遂操表董昭为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操征乌桓班师回朝,昭又献策,复周制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不久,操进公爵,也有董昭功劳。
史曰:昭有勇有谋,善使诡计,懂天道,知大势,见风使舵,左右逢缘。”
操征袁绍,昭心知肚明,名曰春秋五霸之事。
后操灭袁绍,又名曰周代商汤。
绍不识用人,不为明主。
操用人各司其职,驾驭诸将、如同臂使,是为雄主。
董昭投操,不敢生二心。
公元219年,关羽围困樊城曹仁,孙权欲西进,去信曹操,叫操保密配合,操问计,诸公皆劝曹操为孙权保密。
唯董昭进言曰:“此事泄露关羽,关羽知孙权西进,人心慌慌,到时必然有机可趁。”
操纳计。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董昭被任为将作大匠。同年,曹丕称帝,董昭升为大鸿胪,位列九卿,进封右乡侯。
公元221年,董昭升任侍中,分出封邑赐其弟董访为关内侯。
公元224年,董昭改封成都乡侯,拜太常。同年,董昭改任光禄大夫、给事中,随曹丕东征。
公元226年,董昭回朝,拜太仆。同年,曹叡继位,董昭进封乐平侯,食邑一千户,转任卫尉。
公元230年,董昭代司徒公务。
公元232年,董昭任司徒,董昭上疏曰:诸葛诞、邓飏等人结党谋私,拉帮结派。
曹叡于是发出严厉诏令,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