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县人。
生公元172年,逝公元249年,享年七十八。
徐邈乃燕国人,曹操平定河朔,任其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后转东曹议令史。
公元213年,操进公,邈迁为尚书郎,后出任陇西、南安郡守。
公元220年,丕即位,邈历任谯国相,平阳太守、安平太守及颍川典农中郎将,所治理地方皆有不错名声,被赐关内侯,后转任抚军大将军军师。
公元228年,邈调任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
邈到职后,时亮率兵出祁山,陇右三郡皆叛,邈遣参军及金城太守攻打南安叛贼,取得胜利。
河右少雨,常因无粮苦恼,邈上书修缮武威、酒泉盐池,用以收藏敌军粮食,又开凿水渠,租种土地,使百姓丰足,仓库盈满,又支取军费,用来交换金帛犬马,供中原人消费。收缴民间私器,统一保管,宣讲道义,建立学校,社会风尚大为改观。
因讨伐叛羌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号建威将军。
邈与羌胡交道,从不过问得失,若犯大罪,先通报其部帅,后斩首示众。
凡朝廷封赏赐物,邈皆分给将士。
公元240年,邈回朝廷,任大司农一职,转任司隶校尉。
因公事离职,又任光禄大夫。
公元248年,升任司空,次年去世。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
生不详,逝公元259年。
昶少时与同郡王凌皆有名气,凌年长,昶待为兄长。
曹丕即位前,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
丕即位后,昶升任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
后任兖州刺史,魏明帝时,加封扬烈将军,赐关内侯。
昶虽外地为官,然心怀朝廷,昶以为曹魏许多弊端承秦汉而来,法制苛刻而琐碎,极少修改国典以正先王风范。于是撰《治论》依制古制,取其精华,写二十余篇。
又著《兵书》十余篇,探讨奇正交用战术,上奏朝廷。
公元236年,帝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
司马懿举王昶应选,昶调徐州任职,封武观亭侯,迁升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
昶以为,胜负乃兵家常事,势不变,守不变必不长久,今屯兵宛城,离襄三百里,各军营分散驻屯。
船在宣池,若遇紧急军情,必救援不急,遂上表将治所迁至新野,于二州内练水兵,开垦农田,积蓄粮食。
公元249年,懿击杀曹爽后,向大臣询问政治得失。
昶陈述五条,一曰兴学、二曰设考、三曰延治、四曰减禄、五曰修德。
公元250年,昶又上奏曰:“今孙权放逐贤良,内部纷争,遂可乘机制吴、蜀。袭取白帝与夷陵之间。”
新城太守州袭巫州,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逼向夷陵,王昶逼进江陵。
昶与朱绩交战,终获全胜。
三将皆有战功,昶也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
公元255年,毋丘俭、文钦起兵反叛,昶率兵抵抗有功,赐封二子为亭侯、关内侯,昶晋升骠骑将军。
公元256年,诸葛诞举兵,昶据夹石,逼近江陵,牵制全绩、全熙,使吴军不敢妄动,诸葛诞被杀后,朝廷下诏曰:“昔膑辅赵国,直逼大梁,西兵大举往前,形成东征之势。”
以此赞许王昶功劳与足智多谋。
不久,昶升司空,仍持符节,都督诸军。
公元259年,昶去世,子王浑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