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三层办公楼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小广场占地面积 1200平方米。小广场西超市和自由市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亓文亮的“新家”就建造在小广场路西。
新村历经一年的建设全面竣工,“十一”以前村民们搬迁完成。
秋季大风起,国道只露出路面,护路工用机器清扫路面,黄杨新村围墙外积沙厚度超过一米,围墙内积沙厚度也达到百毫米。
亓文亮看着自己停在小广场上的房车定的厚厚沙尘陷入沉思,黄杨村黄沙治理经年成效不是很显着,种草、植树成活率很低,其原因是干旱少雨。
风沙土治理方法是使风沙土免遭风蚀,并改善其不良物理性质的方法。治理风沙土的原则应当突出固沙,“固”是治理风沙土的前提和核心。固定了流动的风沙,减少了其危害,改良、利用才有可能。
固沙主要依靠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和种草。在大风经常经过的风口地段,营造垂直于主要风向的固沙林带;在农田周围则营造纵横交错的护田林带,其中主林带应尽可能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
封草育草是将沙荒地划为封育区,严禁放牧打草,恢复其天然植被,俗话说“寸草遮大风”。人工种植绿肥、牧草,可在短期内发挥固沙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引洪压沙和翻淤压沙的办法。
农业措施在治理风沙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如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凝聚力;推行少耕法;前茬作物收获后留高茬,作为后茬作物的风障;条播行垂直于主风方向,或采用交叉播种;增加地面覆盖等,这些措施都有固沙作用。
在治理风沙上,亓文亮等人除了吸收成功经验,还结合黄杨村的实际情况,利用“三步法”营造了“三横一竖”防护林,对治理风沙土发挥了巨大作用。
治理风沙投入大,见效慢,三年多的时间只在黄杨村周围植树造林成功,耗去亓文亮全部身家以及集团给予的资金。“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亓文亮来到黄杨村以后,美丽乡村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着增强。
黄土高原曾经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现如今,曾经的千沟万壑,早已绿意尽染;曾经的荒漠沙地,早已生机勃勃。黄土高原历史性地实现了主色调由“黄”转“绿”。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面积大约六十四万平方公里。历史上的黄土高原也曾水草丰美、沃野千里。但千百年的开垦和利用,造成这里植被大面积退化,风沙侵袭、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修复成为了长期困扰这里的一道难题。
于是,亓文亮想到了一系列巧妙的设计,将山上流失下来的水土拦截在沟里的淤地坝,为了能在高山陡坡上种树,而垒成一个个鱼鳞形状的树坑,将原本倾斜的山坡变成台阶状的旱作梯田,使得水土流失逐渐被控制住。然而,更大的威胁仍然存在,锁住脚下的泥土,还得拦住流动的风沙。
亓文亮种了2000棵树,1500棵都死了,只有500棵树活了下来。在无边沙海中,这些树像小草一样顽强生长的弱苗,让亓文亮看到了希望。于是,他带领全村植树造林,没人能想到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几乎消灭了黄杨村整片沙地。
这里是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也是风沙“拉锯战”的最前沿。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当地8600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如今,站在这片沙地的最高处,眼前的土地早已经不是一棵树、一点绿了。从高空俯瞰,从黄土高原到毛乌素沙地,黄土覆绿、黄沙后退、黄河水逐渐变清。
然而,物种基因单一、病虫害威胁、树种自然退化,以及植被配置不合理等仍是目前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一路上升,是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从黄沙漫天到绿意盎然,如今,歌词中的景象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眼前这片葱郁丰沛的沃土。这里的人们也在改造沙与土的时光里,重新学会了如何与自然相处。
抗旱牧场种植成功,黄杨村收割牧草进万吨,使养羊业兴旺起来。
亓文亮说:“风沙灾害被认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经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加强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根据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界定的级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