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各级别区域所需的相应风沙扩散阻力值划分出治理区,统筹设计治理方案。
将风沙源区及其临近区域设定为核心治理区,实施乔灌草相结合,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制约,选择抗旱、根系发达的树种及草种进行治理,争取迅速增加地表覆盖,固定土壤,恢复天然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原有保障功能。
将高度危险区设定为外围治理区,做好生态规划,保护好现有沙区植被,严禁滥伐和乱垦以及滥牧;恢复并扩大自然林植被种植;实行农田保护,进行保育种植,减少沙化土地的裸露面积;对沙化程度较高的土地开展综合治理,发展经济林木与半人工草地,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以减缓和治理沙尘。
将中度危险区设定为外围控制区,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加以科学布局,优化设计土地利用及不同土地覆被结构,合理配置草、田、林的种植比例及品种组合,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结合的生态环境建设,使之构成高效生态防护、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第二层防护体系,以控制风沙漫延,并保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将低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划为外围保护区,以现有林地、果园、苗圃、庭院绿化、城市公园作为风沙控制屏障,构建城乡连通的护林路、护堤林、农田林网等生态网络,实现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整体控制。”
田有梁说:“加强对沙尘源区形成及环境与沙尘运移规律的分析,研究气候条件对沙化、沙尘天气相互作用的机理,探讨历史上气候变迁与沙化及沙尘天气的对应关系,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沙化和沙尘暴的影响,有效防止风沙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以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需具备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等条件。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
“沙尘暴天气行程的原因是什么?”任姣姣问亓文亮。
亓文亮说:“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我国的沙尘暴现状是什么?”任姣姣又问亓文亮。
亓文亮说:“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四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一是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二是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三是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四是蒙陕宁长城沿线。
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其伸展高度一般为1000~2500米,严重时可达2500~3200米。”
“沙尘暴的危害是什么?”任姣姣再问亓文亮。
亓文亮说:“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以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沙尘暴危害主要在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生活受影响、生命财产损失、影响交通安全、危害人体健康等。”
“沙尘暴的防治措施是什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