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拿到4000多元的管护费。”
在油茶地里,红新村的妻子罗玉娟一边整理着茶树,一边小心避开未采摘的蔬菜。
韩秀成对眼前的“绿色银行”很是满意他高兴地说:“再过几年,我家种植的油茶树就开始收益了,每亩能卖3000来元,我家种植了9亩多,一年就有多元的收入,脱贫是第一步,我还要致富呢!”
韩秀成和妻子虽然三个孩子上学负担重,但是他们很勤劳,一直有着靠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的信念。
当初亓文亮等人来到韩秀成家,开口就问夫妻俩:“想脱贫不?”
韩秀成说:“想。”
“我的建议是油茶套种蔬菜。”亓文亮说。
起初,韩秀成对村干部的提议还有些犹豫,毕竟种了这么多年的庄稼,传统种植观念一时不好动摇。村干部帮着他算了一笔账:地里种的玉米、水稻,一亩地最多也就卖一两千元钱,要是改种油茶再套种蔬菜,每亩地保守估计也得好几千元。油茶虽然见效时间长,但蔬菜种植是一年几季,而且有公司帮收购,这样算下来是只赚不赔。
看着韩秀成顾虑的眼神,村干部又用三个关键词坚定了他的想法:送种苗、教技术、给补助。
有扶持、有事做、有钱挣,韩秀成的干劲儿十足。
按照蔬菜公司的要求,韩秀成第一次栽种了白菜、青豆,数月后第一次采摘。没想到青豆刚一入筐,公司就来收购了,而且还付了现金。尝到甜头的韩秀成对蔬菜种植更上心了,一季下来,青豆、黄豆、茄子、白菜的销售收入达到几万元。
口袋鼓了,这让韩秀成终于感觉到“生活有奔头”了。他说:“现在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心里非常踏实,就像在爬一座高山,感觉身后有很多双手推着自己,就算跌倒了也有人搀着扶着。”
产业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脱贫攻坚以来,北泉镇石河子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坚持“多条腿走路”,把资源用足用好,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是我们最初的想法。”亓文亮说,“全村一直依靠传统种植,靠单打独斗散户种植肯定富不起来。村干部通过外出考察、征求群众意见,做好土地流转,商议发展特色产业,让百姓在勤劳中致富。”
面对农业产业发展单一,不成规模,增收效果不明显的局面,石河子村“两委”立足本村良好的水、土、气候等生态优势,为全村确立了“油茶+蔬菜”套种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子,以短养长、长效发展。
“油茶产业从育苗到初次投产,有五年左右的‘真空期’,期间基本没有收入,但因油茶种植病虫害少、市场好和效益高等特点,发展油茶产业还是很有‘钱途’的。”马德礼介绍道,“油茶栽种的前几年,可以在林地套种矮秆作物,保证经济收入,于是就有了“油茶+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花卉蔬菜基地不仅提供务工,还充分利用企业的成熟销售渠道,与市场供应链有效对接、共同受益。”北泉镇党高官闵宗全说,“该村与我市某生物公司签订了 20年保底回收协议,让农户销售有保障,并为农户争取到1500元\/亩的农业补贴政策,缓解农户土地使用压力。同时,还为贫困户争取免收茶苗费的政策,免收金额达5万余元,减轻了贫困户生活负担。”
土地流转不流转,流转给谁?村民说了算。谁来流转土地,流转多少?也是村民说了算。
一直以来,石河子村坚持一个原则不动摇,那就是村民的事由村民自己拍板。
基于目前村集体经济实力仍很薄弱、贫困村劳动力不足和油茶管护技术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该村积极探索实施集体土地“反承包”模式,拟在村集体经济不断夯实壮大的基础上,由村集体将农户用于种植油茶的土地分批流转回来,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既可让农户直接获得土地流转费、挣取集体统一管护务工费,又能破解种植管护难题,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马德礼表示:“土地实行‘反承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家庭承包制带来的土地细碎化问题。通过流转的方式使土地实现适度集中,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并带来了很好的效益。土地流转也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增添了活力。”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石河子村通过把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来抓,不遗余力为群众提供免费技术支撑和集中化发展平台等一系列帮扶措施,激活了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