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的自主能动性,把核桃、枇杷、红心果和花椒变成了群众今后脱贫致富的“绿宝石”。
站在村口望着远山上密密麻麻的核桃树,以前山上光秃秃的,现在种上了核桃、花椒。
马明学说:“我家种了400株核桃、1亩花椒,成活率超过90%,感谢扶贫工作队为我们带来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这几天,雨一停,马明学就迫不及待地上山打核桃。指着一排核桃树,他憧憬着:“今年收入一定不错。”
三年前,马明学一家主要靠种玉米为生,因妻子丧失劳动力,他不得不比别人更努力。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白天务工,晚上回家还要打着手电筒耕地。
“过去种的是笨核桃,个头大、果仁小,皮又厚又硬,卖不起价。”马明学说,“就在这时,村干部上门送来了好对策,不仅为我家‘量身’制定了核桃脱贫项目,免费嫁接幼苗,将他家之前挂果不多的核桃园进行了高接换优,并指导我开展精细化管护。
一切从零开始。树枝刷白、整形、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邓朝贵都一丝不苟,亲手操作。通过认真学习管理技术,我家的核桃长势越来越好。
现在我家的核桃产量比增加了400公斤,核桃品质较往年也有了明显提高。今年家里11亩多核桃全部进入丰产期,预计年收入超过两万元。
现在,我开始在自家一亩地里试栽花椒。政府在苗木、技术上很支持,村上还搞了好几次培训,等摘核桃忙完了,我准备再流转一些土地,种些花椒树。”
又是一年丰收季,行走在果香浓郁的核桃林,不时看见有人用一根细长的竹竿轻轻地敲打核桃树,满树的核桃哗哗地往下掉,这些都是石河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栽种的。
石河子村因为海拔高,地形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核桃这样的经济林木。但长期以来,由于该村核桃品种杂、油核桃多、品质不好,村里大部分十多年树龄的核桃至今不挂果,导致群众守着上千亩核桃树资源大喊穷,产业致富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石河子要发展,必须得有产业支撑,核桃产业提质增效计划就是魁沙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亓文亮说。
通过走访,亓文亮和村干部达成共识,引进良种核桃嫩芽,在村里开展核桃高枝嫁接提质增效计划。随后,驻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共同为魁沙村核桃产业发展“把脉支招”。
目前,全村启动了2200多亩的核桃提质增效试点,完成了4万余株核桃树改良嫁接。通过大力实施优质核桃品种嫁接改造工程,该村实现了核桃一年定植、两年嫁接、三年挂果的目标,改写了这里核桃从定植到挂果需要七八年的历史,产量和质量有了大飞跃,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核桃产业带动脱贫的步伐。
全村共种植核桃2280亩,核桃梦就是众多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亓文亮说:“走‘建基地、育龙头、拓产业’的路子,拓宽农民增收的路子,为全村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牢固树立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把绿色产业作为突破口。
花椒产业兴村富民,自然成为脱贫攻坚最快、最行之有效的‘助推器’。
在政府指导、支持下,全村开始发展花椒种植。截至目前,该村已种植花椒230亩。明年花椒可以开始采收,届时,青果果变红票子,麻花椒将尝出‘甜滋味’。”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核桃、花椒、红心果等特色产业,被石河子村确立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富民多元产业。通过扩大基地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开拓占领市场等举措,不仅让全村核桃、花椒、枇杷产业逐步走上“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也使这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收入得到有效增加。
“满山最绿是核桃,满坡最傲是花椒,优质红心果遍田坝,脱贫致富有保障。”如今,石河子村满眼都是“绿色”,处处呈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可喜局面。绿色产业、绿色扶贫、绿色发展,石河子村巧打“生态牌”、厚植“致富绿”,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为当地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条增收致富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