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重生千禧伟达的办学记事 > 第3章 第一次校园会议

第3章 第一次校园会议

大,但一年就一次。他也不会应付了事。

正常来说技校的招生,在高考和中考之后就开始了,但谁让胡伟达这学校在4月份时才申办,七月份就能开业算得上是神速,但这也错过了6月最好的招生期。

被点名的许主任很是镇定,一脸随和笑意。

起身先和在座的老师们打了个招呼,这才姗姗然道:

“胡校长,目前我们学校没有宿舍,所以只能安排走读的学员。附近符合我们学校招生的初中高中一共有六所。”

“今年高中毕业生大概有2000人,初中毕业应该有3000人。往期黄海市高中生大学录取率应该在30%左右,也就是600人,再除去读大专技校的大概在300人左右。”

“目前高中潜在生源的在1100人左右。而初中的升学率在50%,预计有1500人直接步入社会。”

千禧年培养一个大学生真的算得上是砸锅卖铁,全国人均月收入才780元,而大学生学费在4000元至6000元一学期。往往都是家里下了大决心,亲戚朋友帮衬,才能勉强供出个大学生。

当时农村还余留着,女孩读书无用论的封建思想。女孩子想读大学,在农村里更是难上加难,辍学打工北上广,传说中的的千元工厂,才是当时县城里乡镇上的主题。

还有一部分连外出打工的机会都没有,可能前一天辍学,第二天就被父母嫁人了。

那时候的大学是肃穆的地方,是跨越阶级的最好方法。寄托着当时很多少男少女们的,美好与向往。参加高考则是她们、他们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其实对于明知道家里不会再继续供自己念书,还要去参加高考的人来说。参加高考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执念、一个交代。

廉价劳动力大批量步入社会,大部分会被高密集、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吸收。

新嫩的螺丝钉,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快速的被磨平所有的毛刺、棱角。

淡然、麻木直至变成油腻的另一个自己。

日子一天天的过,等到了差不多的年纪,女孩大都回乡找个媒婆说亲。男孩要么能带个老婆回去,要么就准备好高额的彩礼。

生完孩子,两口子就继续出来打工。期盼着下一代能成龙化凤,但大都或许又是周而复始或者更差。

但在胡伟达看来,大时代序幕之下,其实他们或许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较于浑浑噩噩的打螺丝,倒买倒卖的不确定性。职业技能培训或许能给缺乏晋升的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手艺人最少有一份安身立命的本钱,不至于随波逐流,前途茫茫。

“那这样,许主任你和学校里老师们沟通下。看能不能拿到学生的联系方式,能拿到的话,我们可以和学生家长们交流沟通一下,看能不能拉到生源。”

“老师那边茶水费也给足,一个符合标准生源的联系方式或者具体地址我们给20。要是真的入学了,一个学员给报名费用的8%。”

这些钱不能省,毕竟有钱才能有动力。不然学校里那些老师也太不把这事放心上。

虽然胡伟达学的营销专业,但是上辈子这时候,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两个月勉勉强强招收了80几个学员。大部分还是老师介绍和亲戚朋友介绍的。

记忆里胡伟达记得自己头几年也没给钱,也就逢年过节的送一下礼。老师们倒也热情的推荐了些学生。但是给钱了之后,的积极性肯定是天差地别。

目前学校每一科目可以开设两个班,按照一个班级30名满员标准来算,可以招收240名学员。

这次怎么着第一次也要招到100以上吧,不然这十几年的经验算是白干了,胡伟达暗暗思量。

“那行,我下午就联系一下这几所学校的年级主任。”

许主任听到给钱,顿时喜笑颜开。这公关难度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千禧年黄海市老师的薪水标准一个月也就500块到800块左右,很多刚入职的老师,没有年龄补贴、代课补贴,可能都熬不过一个暑假。

就算是工龄很高的老师,在这几年通货膨胀的危机下,不找点额外收入,真的都很难养家糊口。

其实这时候镇上一些老师,已经开始了小范围的课外培训了。学校也知道老师们的压力,对这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随着第一波吃到红利的老师,由单纯的补贴家用变成校外课堂后,培训班的性质就慢慢变味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