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了,要变现,要掠夺国家与土地。
就像创业路上的投资人与合伙人,合伙人尽心尽力的发展公司,投资人却想在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迅速套现享受起来。
霍腾以此作为自己的警示,千万别犯同样的病。
前途多艰难啊。
作者的话:感谢nice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投票投币支持!
正在处理,请稍待。
第三百三十七章 迈森之主
迈森教区的主教座堂当然不可能安排在迈森城,毕竟这边还是霍腾不直接控制的藩属区。就像历史上那样,由于战乱的麻烦,迈森主教不得不跑到更西侧的梅泽堡,做迈森-梅泽堡教区的联合主教,其实就是顶不住压力跑路了。
边境的教区能这样就不错了。刚建立没几年的勃兰登堡教区早就毁灭,至今无人重建。
胜利完成了对迈森地区的征服后,霍腾在格尔利茨边境,和恩尼尔达王后交割了一笔最大数量的,重达十余吨的粗盐,这个数量非常惊人。以此时尚未统一的英制容量单位夸脱来算,两百多斤盐,足以盛满8个蒲式耳。这批盐足足能装纳下近四百个大麦罐子。一蒲式耳就是一罐,一蒲式耳罐则略大于罗马人带来的摩底罐。换算成卖盐用的罐,足有一万多罐。
摩底罐是罗马人的计量单位,每罐可以装入23-28斤,或者更多更少的小麦。这个标准单位并不稳定,但的确是粗盐价格的一个衡量标准。
简单来讲,横量麦子和盐价,差不多在大罐对小罐这个均衡上。
在霍腾统治的哥廷根与图林根地区,一大罐小麦等于一小罐粗盐,大罐小麦约有三十多斤,却只能换取到一斤盐。三十多斤麦子足够一个人省吃俭用一个多月,而一斤盐不够一个人一年三分之一的摄入量。
所以,假如一个人每年吃十二摩底罐的小麦主粮,他还需要付出额外三罐半的小麦,去换取自己一年能保持健康的盐。盐的支出达到主粮支出的三四成。
这还算比较健康的地区结构。在格尔利茨的集市,由于大量的盐车在这里路过,这个价格可以打五折,吃上更便宜的盐。而到了法兰克尼亚那样的繁荣地区,价格甚至要更高。
拖着四百多大罐的盐,霍腾有信心把哥廷根和图林根的盐价再打掉一部分,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盐。纳入自己的销售网络。
甚至,霍腾已经开始跃跃欲试的筹备组建皇家盐业行会,把所有在本地区购买销售盐的商人都统一编制起来,以免这群家伙继续胡乱搞坏霍腾的盐业计划。
当霍腾带着兵马回到迈森城的时候,迈森伯爵海尔曼彻底的绝望。
经历了从前年开始的家族斗争之后,原本巨大的迈森藩侯国,从图林根到包岑,横跨数百里,人口数十万,名城十几座的埃卡德家族治下的土地彻底的崩坏没了。
而原本统治范围不过是一个小山沟,时刻有灭绝危险的哥廷根伯国,在霍腾的率领下竟然一跃而成为强大的中部霸主。如蛇吞象一般,先后啃下米尔豪斯子国、魏玛伯国、图林根公国、迈森藩侯国,把埃卡德家族的遗产一毛不剩的吞入肚子中。
因此,海尔曼非常懂事的再次让出住所,自己搬到了城市的另一个角落里去居住。
就在这里,霍腾把自己身边聚拢的贵族与骑士们召集起来,展开了表彰大会。
而在开会之前,霍腾的桌案上就摆放着几个完全不同制式的金银币。
在此时,流通广泛的金币主要来自罗马帝国,那些索立德、诺米斯玛金币,重约4.5克,纯度95%以上,金光灿灿的带着罗马先帝的头像,从尼基弗鲁斯到巴西尔的都有。这样的金币边缘不算完整,因为它是用铁锤一锤锤敲出来的,有些则缺少边沿,仿佛被剪掉一圈,这正是剪边诺米斯玛,是低价贱金。
而银币的产地就更加广泛。大部分产自德国境内的各家修道院,少部分则来自意大利如威尼斯等城邦。这些银币的制作工艺普遍突出一个傻大黑粗,上面粗糙的扣着国王的脸和几个拉丁字母,边缘部分是经典的铁锤敲出的圆圈,圆圈外外延出不同程度的突出。
而在旁边的箱子中,放着与这些钱大差不差的一些金银币。上面泛着的这些光泽证明,他们还带着新鲜出世的味道。
新的银币款式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还是一样的又丑又笨拙,说是银币其实欠奉,因为连基础的圆形都不够。
但是这些金币,如果粗看起来倒没什么,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在细节的地方都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