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黑暗中见到一丝曙光,谈立本万万没想到,杨同肃竟然还敢与自己搭话。
杨同肃笑着说道:“这家乡的黄酒,我可有日子没喝了。”
谈立本赶忙抱着酒坛子进了顺天府衙,道:“我这里有、我这里有!”
作为被朱厚照坑的老前辈,杨同肃丝毫不在乎现在外面在怎么传谈立本。
谈立本看着杨同肃,小心的试探道:“杨老弟,你可知道......这外面怎么了?”
杨同肃怅然道:“行了,谈老哥,你知道我为什么坚信你是忠良之臣吗?”
“哦?”谈立本诧异的看着杨同肃,杨同肃苦笑道:“因为我,便是这么被坑过来的。”
谈立本震惊的看着杨同肃。
杨同肃自饮自斟的倒上了酒,喝了一口之后,将去年京师粮价的事情说了出来,谈立本便只剩下了目瞪口呆。
“杨老弟所言非虚?”
“此事人尽皆知,当今天子必是聪慧之人,又定是睚眦必报之人,谈老哥你这次是走不脱的,还不如踏踏实实为陛下办差,否则这种事必然还会有。”
谈立本不甘的闭上了眼睛,长出一口气道:“天威难测啊。”
现在谈立本有点羡慕起在南京的日子了,看着谈立本远去的背影,杨同肃赶忙走到了后衙,看着丘聚求道:“丘公公,下官力及于此,将我家老小放了吧。”
丘聚冷哼一声道:“咱家可没动你家老小,都在家好生歇息着呢,走了。”
说完丘聚便领着东厂的番子离开了顺天府衙,只剩下了已经一身冷汗的杨同肃。
谈立本回到礼部之后,便见到了几个家丁在等着谈立本了。
谈立本诧异的问道:“几位是何人?”
“谈大人,我们家老爷让我们与谈大人来交割家里的买卖。”
“对,我们都是。”
朱厚照的手腕,是真的厉害,清流哪里疼,便砸到了哪个位置。
第二天清晨,朱厚照便欣慰的见到了谈立本。
“谈爱卿改主意了?”
“启奏陛下,昨日臣于礼部睡觉时,忽觉窗外精光乍现,今晨起来,发现臣身上的一些旧疾已然痊愈,龙马精神,全听陛下差遣。”
“好!”朱厚照看着谈立本识相的样子,笑出了声。
“老刘,传旨户部,于天津三卫,新设京都府,规制同顺天府,原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谈立本,任知府。”
“啊?京都府,陛下,万......”
“怎么?”
谈立本尴尬的说道:“陛下若是定名为京都府,怕在朝中引起非议。”
“哦,老刘,在后面添一句,朕不迁都。”
朱厚照仰天大笑,离开了乾清宫,去西苑给朱祐樘请安了。
刘瑾此时走过来,看着谈立本说道:“起来吧,谈大人。”
谈立本不甘的看了一眼刘瑾伸过来的手,没有搭理随即便扭头离开了乾清宫。
刘瑾望着谈立本的背影,冷哼道:“此人好生的不识抬举!”
其实刘瑾心中也是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其实大明王朝的每一个权阉,都有着自己的梦想。
例如王振,便是想要辅佐朱祁镇成为第二个朱棣,没成想酿成了土木堡之变。
而刘瑾的上一位前辈,成化朝的汪直,十岁便权倾朝野,一个小学生年纪的人竟然挑动明宪宗发动了针对建州女真来了一次捣其巢穴、绝其种族的战争。
这几位前辈的功绩,都一一列数在刘瑾的眼前,刘瑾痛定思痛之下,深知,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太监,必须要坐镇司礼监,效法王安石,若是新政名垂青史,刘瑾甘愿做个大明的商鞅。
不过这只是刘瑾的一厢情愿罢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是刘瑾的真实写照。
今年京师大考,便是刘瑾等待已久的好时机。
一个锐意进取的朱厚照,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刘瑾,正德王朝终于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帷幕。
成立京都府的消息一出,朝野哗然,众臣刚要劝谏,却发现在圣旨的后面有一行小字,是朕不迁都。
京都府只是一个名字,而新任的知府谈立本这下可就坐实了奸佞的名字了。
朝臣纷纷群情激奋,但是也无可奈何。
弘治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支船队在天津港靠岸。
当天夜里,一队快马疾驰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