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皎洁,花影朦胧,草木扶疏。杨林被周正牵着手,俩人一起在月下慢慢地走。
常茂兄弟俩已经回去琢磨折子的事了,只剩几个锦衣卫充作的侍卫隔几步跟在身后头。
“周正,我有些想家了!”杨林低声念叨。
“嗯,我知道。”周正握紧杨林的手,用力的点点头,“把我们想念的都放在心底,我陪你把这里建成我们的新家。你想要什么样的,我们就打造什么样的。”
杨林抬头看向周正灼灼的目光,忽然之间就感觉放下了许多心事,也有了奋斗的目标。原来的那个家再也回不去了,但是他可以和周正一起,把这里打造成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家。
第二天,一大清早,杨林起来和周正在大殿前面绕着跑了几圈,那几个锦衣卫跟瞅西洋景似的,乐呵呵的看。
早饭是赵厨子做的,常茂昨天过来时就把王参父子和赵厨子、老马一并给送过来了。王参的伤还没好,赶车的活就交给他十二岁的儿子王鼎了。王参说他儿子赶车没问题,杨林也就同意了,关键是他眼下手里确实没有可用之人。
当初朱标让他从太子府挑人带过来伺候时,他就带了两个侍女两个小太监,是照顾陪着四个小孩的。没带嬷嬷,因为他对这种职务人员没什么好感,怕以后会虐待或者拿捏几个小孩,宁可带岁数小点的小侍女和太监。
现在满打满算,偌大的吴王府除了自己和周正,还有四个小孩他们六个以外,就是太子府带来的四人,再就是常茂昨天送来的王参四人,总共十四个人,当然撑不来这么大一个王府。
当务之急是什么?答:人才,很多的人才。最先要做的是什么?答:去皇帝那里抢人才。至于抢谁就不用问了,昨天已经答应了他的便宜大舅,帮着留下谢家的天骄谢清逸,这就是他今天去皇宫抢人的目标了。
大明早朝。
朱元璋眯着眼微靠着龙椅的椅背,有些犯困,每天起早他老人家也很辛苦的。听着太监崔景公鸭嗓的“有本启奏、无事退朝”,心里还想着等会去皇后那能不能吃点什么的时候,就听见一个大嗓门一嗓子喊出来:“臣有本奏。”
朱元璋一精神,抬眼一看,嘿,今天太阳从哪出来的?这向来不怎么上朝的郑国公常茂竟然上朝了,还有本奏?
就见崔景从郑国公常茂手里接过两本折子,转头递过来。刚翻第一本折子,朱元璋就变了脸色,他亲自给赐的婚,现在这小兔崽子竟然想和离,还说自己不能人道?找这借口是来骗谁呢?
压着火气又看第二本折子,脸色开始阴晴不定,这小子说能管着伤残退伍士兵,这是要以功代罚啊!匆匆掠过折子内容,这小子想要成立大明货运总办,安置退伍士兵,倒是有些可行之处。但这办法肯定不是他自己能想出来的,就看背后之人是谁了。
匆匆结束早朝,回到大殿后面的御书房。看着跪在下面的常茂,朱元璋脸色很不好。“说,到底为什么要和离?别扯那些不能人道的话来骗咱,要不咱现在就叫太医来给你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不行!”
朱元璋心中蕴着怒火。常茂不敢说谎,只好实话实说,“臣不是不行,是不喜欢女子,碰到就想吐,真不行!臣从来也没碰过冯氏,如今也不想再耽误她,愿意认为义妹,陪送嫁妆,送她出嫁。若是她不愿意走,在臣家里和臣母亲做伴也可,求圣上成全。”
“成全,你个混账东西,咱给你定的媳妇,你娶回来十年了,现在说不要了,还让咱成全,咱成全你,现在就成全。”朱元璋气得脱下脚上的鞋,照着常茂就撇过来。又周围看看没找到趁手的家伙事,脱下另一只鞋,穿着袜子就跑过来揍常茂。
常茂不敢躲,只慌乱的用手捂住脑袋,屋里一片狼藉,大太监崔景又不敢拉,正着急着,看到小太监禀报皇太孙求见,可下找到借口,赶紧进屋禀报皇上皇太孙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