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茂算是勉强的接受了杨林的宣告,再看周正怎么也觉得有些别扭。谢清逸却是转换自如。“不知道如今府里有什么要我先办的事?”
杨林喝口茶,也用手示意常茂他们用茶,“直说吧,我这府里现在缺人,太子府的人我就带了四个伺候四个小孩的人来,再就是大舅给我的退伍老兵王参他们四个。这几天的保卫都是当初皇上给我的一队锦衣卫在负责。
我之所以没从太子府带人,是因为当初在太子府几次遇害,虽然现在吕氏没了,但府里还有没有她的人我也不确定。按说皇宫中也该给人,可当初皇奶奶给我的人也被吕氏收买,或者也未必是吕氏收买,是别人安插的也未可知。皇宫里也没好再给我安排人,我也没要,实在是不知道又会是谁家的细作。
我今天通知锦衣卫的兵士们府里要招人,明天估计会有人前来,还望谢大人负责挑人,主要是会武术的侍女,能够保护静仪和谨言。剩下的谢大人看着安排就行。
哦,还有钱,”说着从怀里拿出一万两银票递给谢清逸,“谢大人先花着,不够就找我说或者周正都行。”
谢清逸无奈的叹口气,那我先回去收拾一下东西,明日也搬过来住。
常茂动动嘴巴似乎想说什么,被谢清逸一瞪又憋回来了,只可怜巴巴的跟着谢清逸走了。
看人都走了,周正抓住杨林的手贴在自己的额头上,“我没有想到你真的会就对他们说出我们的关系,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给你更多更好,你说,但凡我有,但凡你要!”
杨林却有些不好意思的屈指弹了他一个脑瓜崩,“想什么呢,今天这不是话赶话说到这了嘛。进宫一趟太麻烦了,我今天不想动了,你让锦衣卫们找朱标或者皇上过来取种子吧!”
“你休息会吧,累了一上午了,我去安排,一会午饭好了我叫你吃啊!”周正有些心疼人了。
休息一阵,吃过午饭,皇宫就来人了。周正没有通知朱标,他直接让锦衣卫们拿着杨林的令牌进宫找皇上。也没让锦衣卫们多说,只说是皇太孙搬新家有些想皇上了,在家里等着,盼皇爷爷能来看他!
老朱一听他大孙子想他了,在家等他,这是咋啦?是又病了?还是有什么事不方便说才让他过来一趟,无论如何也得跑这一趟啊!
下午朱元璋就轻车简从来到了吴王府。杨林和周正亲自到府门口去朱元璋。
“怎么,我听说咱大孙想咱了?”朱元璋上上下下乐呵呵打量着杨林。
“嗯,是孙儿惫懒了,麻烦皇爷爷亲跑一趟。也是有很重要的事说皇爷爷听。”杨林在前引路,领人往自己的寝殿走。
“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咱亲自来一趟啊?是不能告诉别人?”朱元璋笑眯眯的问。“是,孙儿有重要的事要禀告,还请崔公公在此守着。”杨林严肃的说,并让大太监崔景守在寝殿门口。
崔景不敢做主就看向了朱元璋。朱元璋的神色也严肃起来,“行,你就给咱守在这,咱不喊谁也不许进来。”
杨林和周正带领朱元璋走进了寝殿,寝殿大厅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杨林二人脚步不停,带着人又往内室走去,不算大的内室里堆满了麻袋。朱元璋吃惊的瞪大眼睛,“大孙,这是何物?怎么装了这么多麻袋?”
杨林镇定的开始编瞎话,“皇爷爷,这些都是我娘让我送给皇爷爷的粮种,而且都是不怕冷不怕旱的好种子。”
说着,把每样都拆开一袋给朱元璋看。“这是土豆,南北方均能种植,不怕冷,能适应干旱寒冷的气候;这是红薯,我娘说又面又甜可好吃了。可以沙土地种植,亩产能过千斤,叶子也能吃,也不怕旱。这是玉米,你看这粮食粒是不是特别好看,其实也抗饿,北方种植尤其适合,不怕冷也不怕旱。”
朱元璋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伸手摸一摸每一样粮食,又把玉米粒放进嘴里嚼了嚼,瞬间惊喜拉满,“大孙,这个还有点甜呢,这粮食真好啊!这都是你娘,九天玄女娘娘给咱大明朝的?”
杨林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昨夜我娘确实出现了,她说未来大明灾难重重,有的地方旱,有的地方涝,百姓没有粮食易子而食。这不是皇爷爷的过错,无奈只是大明国运如此。
为此我娘向天祈福,从天上哪个仙君那里来的,名字我忘记了。从那借来天上仙种,她说要让全大明的百姓都积极种植才行,这样才不至于民不聊生、国运衰微。”
“我大明未来要有灾荒?你娘真这么说?”朱元璋敏感的抓住了杨林语句中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