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大齐国都。
金龙大殿内,百官齐聚一堂,他们的衣袍翩跹,却难掩那脸上的困意和慵懒。今日的早朝,似乎并无特别之事,众人只当是一次寻常的朝会。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突然,黄门侍郎冯博衷的尖锐声音在大殿内响起,如同晴天霹雳般打破了这片宁静。他手持诏书,宣读着皇帝的旨意:“承天受命,皇长子澹台溪早逝,皇次子澹台鲁,得承宗祧。天意昭然,今遵古制,册封为皇太子,正位东宫。皇太子将持玺升文华殿,统理国政,监抚军务。百官奏事,皆须先启皇太子裁决。此诏下,钦此。”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群臣面面相觑,震惊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太子之位竟然如此突兀地降临在澹台鲁头上。这究竟是何等大事!一时之间,大殿之上议论纷纷,人人心潮澎湃。
“这等大事,为何事先未曾得知?”有大臣质疑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满和疑惑。
“这可如何是好?二皇子如此情形,能否胜任如此重任?”又有人担忧地说道,脸上露出忧虑之色。
一时间,殿内乱成一团,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然而,端坐在龙椅之上的齐武帝却面无表情。他深知此举必将引起轩然大波,但他也有自己的考虑和打算。
齐武帝在心里长叹一口气。他何尝不知澹台鲁的痴傻之名已传遍朝野,但他更清楚,澹台鲁是他和李皇后的嫡子,身上流淌着皇族的血脉。而他还有一个年幼且聪慧的皇子澄儿,虽然年仅九岁,却已在国事上展现出独到的见解和才华。他相信,只要给澄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他必将成为一代贤君。
想到这里,齐武帝不禁想起那日关于治国理政之测试的事情。
-------------------------------------
显德殿内,气氛庄重而肃穆。齐武帝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威严,目光如炬。今日,二皇子澹台鲁和三皇子澹台卫的应对之策,将成为台下众臣议论的焦点。众人皆在暗自揣测皇帝的心意,猜测着谁将成为下一代皇位的继承者。
谢思礼率先站出来,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二皇子澹台鲁的答案明晰,乃是治国之策。”他的话音刚落,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众人皆知,二皇子澹台鲁一直以来都被传闻为痴傻,然而他的答卷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齐武帝拿起澹台鲁的答卷,仔细阅读。只见答卷上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见解深刻,策略周全,完全不像出自一个痴傻之人之手。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心中升起一丝希望,或许,澹台鲁并非真的痴傻,只是未曾有机会展现他的能力。
“宣,澹台鲁觐见!”皇帝下令召见皇次子澹台鲁。随着太监的传唤声,澹台鲁缓缓步入显德殿。然而,当他站在皇帝面前时,他的举止和言谈却依然透露着白痴的迹象。他目光呆滞,口齿不清,甚至无法完整地回答皇帝的提问。
皇帝的心中顿时五味杂陈,失望与愤怒交织在一起。他冷冷地瞥了一眼旁边的李辅臣,质问道:“你们是如何监审的?这答卷真是澹台鲁所作?”
李辅臣心中一凛,他深知皇帝的疑虑和愤怒。他走上前来,恭敬地对齐武帝说:“老臣并未为皇次子作弊,皇次子也确实亲自参与了测试。但其所有答案,皆是老臣的孙儿,也就是皇孙澹台澄在旁指导、口述,由皇次子书写而成。老臣也未曾料到,皇孙年纪虽幼,却有如此才识。”
他的话音一落,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哗然。众人震惊不已,纷纷议论起来。齐武帝也感到十分意外,他再次半信半疑地召见了澹台澄。这个年少的皇孙步入显德殿,他的目光坚定而自信,面对皇帝的提问,他对答如流,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他的表现让皇帝大为惊喜,心中的疑虑也烟消云散。
齐武帝大喜过望,他拍案而起,对着澹台澄说道:“好!好!好!朕之龙孙,可保江山之安,使我江山万世昌盛!”。他的话音一落,李辅臣、谢思礼带领群臣,纷纷跪拜在地,山呼万岁。
整个显德殿内,无论真心与否,都充满了欢呼和庆贺的声音。
-------------------------------------
上天好像总是这样,先给了一个“痴傻”的儿子澹台鲁,又给塞过来一个“大智”的孙子澹台澄。
在澹台澄的身上,齐武帝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那是澹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