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侯府,从禁止外出到收押入狱仿佛一夕之间的事情。那些观望的朝臣心里暗自开始转移站队。
圣上的旨意上,只是写着安国侯勾结逃兵,罪无可恕,收押大理寺待清查完毕,再做处理。
陆霄的办事效率十分高,半月之内,就将安国侯十几年的勾当查的清清楚楚。
有一句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平日里圣上不松口,无人敢动这位征战沙场的侯爷罢了。
安国侯是兰沙之役后才崛起的武将。
当时兰沙之役战败,领兵将领死在战场,宋国被迫通过和亲与西夏签订和平协约。
随后更有北方胡人进犯,朝廷无可用之才,安国侯正是此时起开始了征战生涯。
半生戎马,一朝封侯,多年领兵征战漠北。回归朝廷,不过是边塞已平,安国侯的半生在边塞百姓心中,也是个神话。
李太师的死和安国侯有关,当今圣上在早些年就查到了蛛丝马迹,可是因着安国侯的身份,以及李太师不赞同自己改革,将此事压了下来。
在圣上心中,原以为是政见不合而酿成惨祸。经过姜芷的了解,怕不是李太师的死,与当年出走的皇后姜书璃有关。
这是让他断断不能忍受的,自己半辈子的遗憾,竟然死在了自己信任护佑的朝臣手里。
处置安国侯一族的圣旨还未下来,游历四方的闲散王爷宋靖回朝的消息,就传到了姜芷的耳朵里。
姜芷记得阿娘经常提起这位婧王爷,每次偷偷溜出皇宫,都能和宋靖游山玩水,大杀四方。
但是阿娘说,这个王爷很矛盾,他爱四处游玩,但是……
宋靖回京,直奔的是皇宫里的圣上跟前,请安。
“兄长,你回来了,朕高兴还来不及。快起来,早说了不必行此大礼。”圣上上前去扶起拜跪在自己面前的宋靖。
宋靖起身,教育圣上道,“礼,不可废一日。身为臣子,自然得给圣上请安。”
圣上多年未见宋靖,一时高兴,拉着听他讲外面的见闻,“所有的兄弟中,朕与兄长关系最好。朕偶尔都想,如果朕能随兄长游历天下,何乐而不为呢?”
想想都让圣上羡慕的自由生活,是宋靖的日常,“圣上,臣此番回京也不会停留过久,只是路过,对圣上甚是思念。听闻安国侯犯了事,毕竟当年也是臣提拔上来的人,特来看看。”
宋靖自从脱离朝堂,当个闲散王爷,也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就算提起,也是玩笑之话。圣上并没有什么戒心,自己这位皇兄与自己朝夕相处多年,他这性子,还是十分了解。
宋靖对圣上感叹,朝堂之上,局势变化无常,一国之主,做任何决定时,都应考虑大局。
圣上念及旧情,太后生辰将至,邀请宋靖留在京城,共同贺寿。
当今太后长居深宫,圣上即位后一心礼佛,一向不问红尘俗世。但是她,却是宋靖的生母。
当今圣上的生母早亡,因身体孱弱,寄养在太后的宫中,与宋靖兄长一同长大,情分自然比其他兄弟要好一些。
二人品茗饮茶,大话各地风情,好不快活。
姜芷也是十分想见见这位靖王爷的,没过多久,便如了她的愿。
许是圣上与宋靖提过什么,宋靖走进杯水涧的大门,便和伙计提出要东家来见的要求。
在雅间,宋靖所带的丫鬟,给他褪去外衣,再端来一盆水净手。随后检查碗筷和给饭菜试毒,一切有条不紊的似乎在做一件平常的小事。
宋靖静静地等着,等待所有的菜都被试过,方才和等在一旁的姜芷解释道,“莫怪,本王的规矩,已成习惯。”
姜芷点点头,朝靖王爷行了一礼。
“你与你娘倒有几分相像。”
姜芷故作不懂,转移话题,“想不到王爷四方游历,仍然恪守祖规,臣女自愧不如。”
“祖宗之制,恪守千年,生生不息,存在即意义。”靖王爷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姜姑娘,一起尝尝。”
靖王爷一筷一礼,吃的慢条斯理,十分安静。姜芷也静静地,慢吞吞的吃饭。
这顿饭吃的十分专注,心也跟着静下来。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王爷,志向在高山流水之间。
停下筷子,放置一旁,丫鬟递上一杯茶水,和一方手帕,漱口擦嘴,净手。
“本王今日来此,主要是为了太后寿宴之事。听说姜姑娘新任皇商,眼界必定不一般,可有何贺礼推荐。”靖王爷正襟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