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决战内招 > 第2章 进国企当工人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心里一道坎

第2章 进国企当工人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心里一道坎

提起“招工”这两个字,记忆最深的应该是像林祥子、邱丽竺他们这些50岁左右的人了。这两个字曾盛行于70年代和80年代初,曾经冲击过多少人的心扉,也曾经让多少人实现了进城当工人,吃商品粮,端铁饭碗,拿固定工资的梦想。同时,也令无数人的梦想毁灭在了这两个字上,成为了个体户,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批“万元户”、“暴发户”、甚至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林祥子的老伴邱丽竺清楚的记得,那个时候,自己也和千千万万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样,一边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边在翘首以盼“招工”信息,以便更快的脱离“苦水”,回到城里,回到父母所在的企业工作。

谈到“招工”,邱丽竺常常回忆那难忘的岁月,这次集团公司时隔二十多年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招工”,一下子将邱丽竺那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再次开启,彷佛她的眼前又出现了当时的情景:

城市里大批的待业青年,期盼着“招工”进入到国企和事业单位,以便成为正式职工,就连那些户口是农村的青年,也不“安分守己”,幻想着国家出台新政策,打破“招工”禁区,允许农村户口的人和城镇户口人一样进行“招工”竞技。可以说,那个时候除了少得可怜的大中专、技校生毕业后被国家分配到国企事业单位,有幸端上铁饭碗外,大量的高中和初中毕业生,他们唯一的途径就只有期盼“招工”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改革政策的出台,国家逐渐取消和停止了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招工”,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到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加之国家支持和鼓励城镇无业人员自谋职业,自我经营。因此,进工厂当工人,进事业单位当干部的梦,渐渐地被先富起来的“万元户”,个体“暴发户”(即第一代富豪)所唤醒,人们开始不再迷恋和看重进国企当“工人”,进事业单位当“干部”,于是出现了百万国企和事业单位干部或工人辞职“下海”经商,千万城镇和农村青年南下广州深圳“打工”的浪潮。由此,在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城市,孕育了一个个大中型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同时,也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和CEO。

当时的龙山钨铜矿业集团公司也有很多职工南下广东,有的直接辞职,有的办理“停薪留职”,光是邱丽竺所在的不到一千名职工的分公司就有二十多人“下海”经商或打工了,这里面不仅有工人,也有科级、处级干部,甚至连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也辞职下海了,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改变,另一方面也昭示了集团公司在用人机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大型国企,也同样进行了内部大批量的招工,龙山钨铜矿业集团公司也不例外。邱丽竺和很多如今已经50岁左右的员工,基本都是集团公司那个时候通过招工这种方式走进了企业的,他们在为企业的繁荣和昌盛贡献毕生青春的同时,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一大批当年通过招工这种方式融入企业的人,可以说在龙山钨铜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几十年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岁月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招工进国企、进事业单位谋求一份固定工作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便在人们心中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像林祥子妹妹的女儿倩倩等这些80和90后的孩子们,他们不喜欢国企这种氛围,不喜欢这种用人靠关系的体制,他们更看重民企和私企那种凭能力吃饭的用人机制,于是他们选择了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能够更好的发挥他们知识和才能,能够有更多的成长机会和能够拿到更多薪水的民企、私企、外企,进而催生和造就了中国大地无数的白领、金领、企业家、CEO。使民企私企像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生根、开花、结果,从而使中国民企私企的GDP一下子占到了国民经济GDP的30%以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地呈上升趋势。

“一石激起千层浪”。集团公司这次“破天荒”的进行内部大招工,解冻了企业二十多年没有进行过“内部招工”的禁令,让职工家属和其子女们看到了希望,加之,如今外部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职工家属担心自己的子女即便将来大学毕业也未必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未必能够进入到国企和事业单位端铁饭碗,因此才出现了很多职工家属不惜让自己已经考上大学正在读书的子女回来参加“内部招工”的事情,我们在理解父母的做法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可是,我们这些做父母是否想过,孩子回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