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唐诗修正 > 第三章 张九龄 感遇

第三章 张九龄 感遇

感遇·

作者:张九龄

评改:中正壹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葳蕤二字,属于生僻字,意思是枝叶茂盛,草木繁多。

张九龄不如意时,写了很多诗句,这一首被收录在了唐诗三百首之中。

这首诗因为用词随意率性,让整首诗给人一种“赋”的感觉,读起来没有了诗的美感,因此,修改一番,送与诸君品阅。

中华文字,深奥无比,唯有精益求精、反复炼修,才能达到新的高度,甚至超越古人的高度。

修改之前,先解释一下原文,同时,就原文的一些瑕疵,简单说几句。

1,兰草在春天的时候非常茂盛。葳蕤的意思就是茂盛,我觉得,可以更加直接地进行描写,尽量避免生僻字的运用。

一切文化,都是全民的文化,天下人的文化,文化要推广,就要面向天下人,而不是写给某一部分人去看,那就失去了传承文化的本意。

2,到了秋天,桂花盛开,明亮洁白,(注:秋天的桂花,呈现黄白色,四季桂呈现为白色)在日光的映照下,更加凸显出秋的气息。

3,兰叶和桂花的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两句让人感觉是在写文言文,而不是写诗,文字的叙述性太强烈,三字联动“此生意”“自尔为”读起来有些拗口,此,为,无论与前面还是后面联动,都会有晦涩之感觉。

4,各自顺应最美好的季节。

5,谁知道隐居在山林中的隐士。这里的者字,又是文言文的标志性用字,而且又是三字联动,比较生硬。

6,高人隐士们流连在微风中,相对而坐,愉悦无比。

7,草木自有独属于它们的本性。

8,没有求美人去采摘。这里用“美人”一词去描写采摘花草的人们,显然不是很恰当,作者的本意,应该是借“美人”描写高人雅士。而“美人”,广泛意义都是指漂亮的女性。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应该替换。

78句联动之下,原文并没有表达出核心思想,此处草木的本心,解释应该是事物的本质,色相。何求美人折,解释应该是,草木自有属于自己的本相,色相,与其他人没有关系,草木也没有主动让任何人去采摘。

这里的采摘,在作者的本意中,应该是关注,因此,修改版中改为“未请陌人觉”,这样,中心意境就更加明透了。

古诗之所以有美感,是因为古诗具备精炼、简短、深层次的意境、读起来朗朗上口、圆润自如等多种特征,如果把古诗写成了赋,写成了记叙文,那就完全没必要。

写诗词,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流畅、美感、意境、圆润的特点,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去追求的。没有了这些特征,诗词就毫无美感可言。

因此,咱们应该尽量去避免类似的文字弊病。

因为唐诗自有其独特的风格,不一定符合后世的格律标准,因此,本诗的修改版本以新韵为标准,同时,还是顺应唐诗的自由性为标准去修改。

后世有人专门制定了所谓的律诗标准,比如撂眼、合掌、四平头、撷腰、解镫等等,在本人看来,纯粹是无稽之谈,不但没有半分作用,反而限制了古诗的自由性,不可取也。

诗词就是文字,和谐自然、圆润一体、文意突出,就是佳作,没有什么所谓的眼睛鼻子颈,也没有腰,也不是马,没有所谓的镫。

以前的繁体字,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简化字代替繁体字,就是大势所趋,为什么古诗不被大量推广?因为很多人看不懂,学不会,写不了,为什么现代诗倍受推崇?因为简单啊!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这是天地至理,文字也一样,真正写得好的诗句,能够让人一目了然。文意在深处,过多搬弄机巧,一味求形的变化,就失去了文化的真含义。

文化,以文明施教化,大伙儿都看不懂,你还怎么教化呢?外国人都看不懂,你怎么推广呢?

咱们写诗,第一要追求意境的通透、完整,第二要追求符合逻辑的思维模式,第三要追求字与词的精炼,第四应该追求圆润自如的写作风格,而不是一味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为了写而写,那是制造垃圾,而不是写诗了。

舍本逐末,不可取也。

修改如下:

改张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