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唐诗修正 > 第十章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第十章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

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

西山鸾鹤群。

注释及评析:

1,清溪的水深不可测。

2,隐居的地方唯有一片孤云。

3,松林间洒落淡淡的月光。

4,悠悠的清光,仿佛特地为你洒落。

5,茅亭间伴随着花的影子。

6,种植着芍药的院子里,有许多青苔的痕迹。

7,我也要远离红尘。

8,到西山与鸾鹤做邻居。

评析:

这首诗从叙述上看,问题并不大,有两点瑕疵。

一,用词不够严谨,不够精炼。如第二句的“唯”字,就不恰当了,不说别的景色了,单说天上有月亮,云就不会孤单了,怎么能叫唯孤云?

第五句的“宿”字,去形容花影,也不恰当,怎么看,宿字也只能当做“停留”的意思去看。总不能认为是拟人化,将花影看做人,留宿在茅亭吧。

最后两句虽然有隐居的意思,但是并没有说出为什么而隐居。

古人隐居,有避世不出的,有修道参禅的,有壮志难酬愤世嫉俗的,有生性恬淡的,这里言辞之间并未明确为何要避世,隐居的好处在哪里?

即便是后两句的“鸾鹤”有修道之意,但是我认为还可以让意境更加明透一些。

我认为,看一首诗,主要还是看文字的字面意思。而不是去看古人如何用,古人写了一些什么样的典故。

中华五千年文明,如果来个历史学家写诗,从头到尾用典,全国有几个人能看懂?

如果写诗一味袭用古人的写法,一味学习古人的路子,那恭喜你。你不吃饭不睡觉,你也学不完。

只说唐诗,历史上有记载的就有四万多首。(有说四万九千多,也有说四万两千多,至少是突破四万首了。)

光唐诗就有四万多首,从古到今的词牌又有多少首?古诗又有多少?

所以,国家多次提出,改革、创新、升华,中华文化,要面向全国人民,面向全世界。要推广。

一味去用典,一味用古人的手法去写诗,还如何去弘扬我中华文化?

可以用典,但是要用一些外国人有可能知道的典故,可以继承古人的一些写法、说法,但是,还是要融入现代社会,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固守陈规。

傍溪幽且静,

半隐在闲云。

松际清光泻,

红尘漫遁君。

悠归争算远,

恬淡撰诗文。

此境何其美!

吾心向此群。

步韵后注释及评析:

1,第一句先写地理位置,王昌龄的这处隐居的处所,挨着小溪。这里的环境偏僻而且安静。

2,上空白云悠悠,房屋看上去就像是一半都被白云若遮盖,犹如人间仙境。

3,房屋旁边的松林间,有明亮而深远的月光照射下来。

4,红尘中,有你这么一位高人,很随意地就归隐了。

5,你这一归隐,显得悠闲自得,比白云还要自在。从此远离了人间的争斗和算计,是多么逍遥。

6,平日里,淡泊安静地写写文章,写写诗词。

7,这样的情景多么美啊。

8,我也希望能够加入这个隐居的群体。

评析:

这样一改,就简单多了,有景有情,一二句写地理位置,写水和云,第三句有山林,有山有水,环境更加完美。

到了到第四句的时候,就开始转折,把明月的光辉从松林投射下来,与王昌龄从红尘中悠然归隐作一个对仗。

将王昌龄与明月相比,衬托他的高洁。

第五六句,深入写隐居人的心态,是厌倦了红尘的争斗。

第七八句原文意境基本没变,作者也因为羡慕、而想效仿王昌龄,离开红尘的喧闹而隐退。

至于原文的“鸾和鹤”这两种飞禽,古时候的人神话传说中多有出现,一般都是神仙的坐骑。

作者是以此隐喻自己有向道之心。不过,文中根本没有一个文字谈论到“道”,所以,这两个字变得没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