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金兵帮助的西夏人就顶不住宋军的进攻。
金国认为西夏烂泥扶不上墙,索性不管了。而西夏的求援信却如同雪片一般飘至金国朝廷,每一封都充满了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援助的期盼。
在金国朝廷内部,对于是否支援西夏的议题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一些朝臣认为,西夏虽弱,但其地理位置对于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若能施以援手,或许能够在未来形成对抗宋人的军队,另一些大臣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西夏己是强弩之末,投入资源无异于填无底洞。
完颜宗弼则是己经跟秦桧串通好,利用西夏作为牺牲品给岳飞造势,再用皇帝赵构对岳飞的猜忌,克制岳飞,争取一次做掉岳飞,永绝后患。
金熙宗完颜亶一切都听叔叔完颜宗弼的安排,便同意了此事,首接将西夏使者拒之门外。
西夏皇帝李仁孝得知此事后,心凉了半截。
“城中粮食虽够支持两月,但两月后,又该如何是好呢?”李仁孝将奏章扔在案牍上,心中只有无限的绝望。
李仁孝骑马走到城墙上,望着城外的宋军营地,灯火通明,似乎在嘲笑他的无力。
李仁孝深知,若不能尽快想出对策,这城池迟早会被敌人攻破。
翌日,李仁孝召集了所有文武官员,商讨对策。
“陛下,臣有一计。”一位大臣上前一步说道,“我们可以暗中派人与敌军谈判,假装投降,实则是为了争取时间。”
李仁孝听后,眉头一皱:“此计虽然可行,但若被敌人识破,岂不是自寻死路?”
大臣说道:“陛下放心,臣己有详细的计划,定能让敌人深信不疑。”
经过一番讨论,李仁孝最终决定采纳这个计划,同时命人暗中准备,同时加强城内的防御,以备不时之需。
几日后,西夏的使者悄然出城,前往敌营。他们带着李仁孝的亲笔信,表面上是请求和平,实则暗藏玄机。
宋军将领曲端和吴玠见到使者,起初颇为疑惑,但当他们看到李仁孝的信后,不禁喜形于色。
他们认为西夏己经支撑不住,即将投降。
于是吴玠将此人押送到了岳飞面前,岳飞看了西夏皇帝李仁孝的亲笔信,而信使恭敬的说道:
“岳元帅之名如雷贯耳,何必纠缠西夏小国不放呢?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西夏愿意割让一半领土称臣上贡,还请岳元帅退兵!”
岳飞听后,面不改色,一旁的军师魏建安冷笑地审视着这位使者。
岳飞深知西夏此举不过是权宜之计,意在暂避风头,一旦宋军退兵,西夏必定卷土重来。
岳飞缓缓开口道:“我大宋天威浩荡,岂容尔等西夏小国反复无常?跳梁小丑,虽强必戮!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再不投降,大宋兵锋所指、人畜俱焚!”
使者闻言,面色巨变,但仍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试图再次劝说:“岳元帅英明神武,天下皆知,但战争不断,百姓受苦,若能以和为贵,岂不是上策?我朝愿奉上城内所有的金银珠宝和一切能换取岳元帅退兵的东西!”
岳飞说道:“和议?退兵?尔等若真有诚意,便需以实际行动证明,割让领土,称臣上贡,这些都是必须的,但要公开向天下宣誓,永不再犯,而且,让你们的皇帝亲自来投降!否则,唯有屠城等着你们。”
岳飞提出让西夏皇帝李仁孝亲自前来投降才愿意退兵,西夏使者刚想反驳两句,被魏建安打的眼珠子差点崩出来。
西夏使者无奈,只得答应将岳飞的条件带回给皇帝李仁孝听,岳飞反而更加谨慎,他命令军队继续加强防御,同时派出斥候密切监视西夏的动向,确保不会受到西夏人突然的袭击。
“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能咬人,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皇帝呢?”
岳飞仍旧很谨慎,而西夏人的军队都被他俘虏后充作劳动力俘虏,这些西夏士卒擅长骑术,岳飞便让他们当步卒搬运物资,全部收缴了西夏人的战马。
“西夏军队虽然勇猛善战,但在持久战中容易疲惫不堪,也不失为好的兵源地。”
魏建安对西夏人作出了评价,认为西夏也是一个合适的兵源地。
而岳飞展现出了他的宽厚和仁慈,他对待西夏战俘非常宽容,不仅没有虐待他们,还给予他们食物和医治伤员,尽量让战俘感受到宋军的善意,方便后面整编西夏军队。
看着眼前数之不尽的西夏俘虏,岳飞用大喇叭讲道:
“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不是仇恨和杀戮,我岳飞希望此战后,尔等能够回归故土,过上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