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秘密集结忠于皇室的军队,他还派出信使,向各地的忠诚官员和将领求援,与此同时,他也不忘发动民间力量,通过传播任得敬的罪行,唤起民众对叛乱的反感,争取民心。
然而中兴府的百姓早己对皇帝李仁孝失望至极,很多百姓跑出去给叛军带路。
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是忠诚的农民和工匠,却因为连年的征战和重税压迫而家破人亡,在绝望中,他们选择了背叛,希望通过叛军之手,能够推翻这个令他们生活困苦的政权。
皇帝李仁孝得知后大怒,命令手下的侍卫军处死这些投降的百姓,一时间,西夏官兵先杀了很多百姓,然而,这一举动却引起了更大的反弹。原本只是对战争感到恐惧和厌倦的百姓们,现在更是对皇帝充满了愤怒和仇恨。
在这场混乱中,御史中丞热辣公济挺身而出,此刻的他,面对皇帝的命令,却选择了拒绝。
“陛下,”热辣公济跪在皇帝面前,沉声说道,“这些百姓虽然投降,但他们也是我西夏的子民。他们的生命同样珍贵,我们不能就这样轻易地斩杀百姓啊!”
李仁孝闻言,脸色一变,怒气冲冲地说:“你竟敢违抗朕的命令?难道你也想背叛朕?”
热辣公济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陛下,臣不敢背叛。但臣更不能背叛自己的良心。如果陛下执意要杀这些百姓,那么请先从臣开始!”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御史中丞,竟然会在这样的时刻挺身而出。
李仁孝也被他不怕死的气魄所震撼,他深深地看了热辣公济一眼,然后缓缓地坐回了龙椅上,他沉思了片刻,然后说:“既然如此,那就依你所言。但这些百姓必须受到惩罚,否则难以平息众人的愤怒。”
热辣公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皇帝己经让步了,他说:“陛下英明!臣以为,可以将他们贬为奴隶,让他们为我西夏效力,以此来弥补他们的过错。”
御史中丞热辣公济勉强给皇帝李仁孝挽回了一些民心。
叛军的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他们的队伍中不仅有愤怒的百姓,还有不少因政治斗争失意的士族和武将,这些人各怀鬼胎,有的是为了复仇,有的是为了权力,但在反对李仁孝的旗帜下,他们暂时放下了彼此之间的纷争,任得敬都惊呆了,自己竟然有这么多人来投靠!
中兴府的守军虽然勇猛,但在人心涣散的情况下,也难以抵挡叛军的进攻,城墙上的守军看着下方逐渐壮大的敌军,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无力感,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开始怀疑,是否应该继续为这样一个失去了民心的皇帝卖命。
在皇宫深处,李仁孝听着手下汇报的叛军动向,脸色阴沉如水,他知道,自己的统治己经岌岌可危,但他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他下令加强城防,同时派出使者试图与叛军谈判,希望能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太迟了。任得敬带领的叛军并不买账,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推翻李仁孝的统治,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中兴府,一场关乎王朝命运的决战即将到来。
在这紧要关头,中兴府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朝臣开始暗中联络叛军,希望能够在新政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一些死忠的将领和士兵,则誓死保卫皇城兴庆府,他们知道,一旦城破,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比残酷的命运。
夜幕降临,中兴府的灯火辉煌,却掩盖不了人们心中的惶恐和不安。在这个风雨欲来的夜晚,无数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终于,皇帝李仁孝御驾亲征,率领着他的军队和汇聚而来的义士们,与任得敬的叛军在中兴府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西夏的守军顽强作战,但是任得敬手里有着宋军的火器军队,指挥火器军队将西夏守军打的头破血流。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任得敬的眉头紧锁,他知道这场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
随着战事的延续,任得敬和张浚二人发现单靠火器的威力并不能完全压制敌军,西夏军队虽受重创,但仍不屈不挠地组织反击,张浚认为必须调整战术才能彻底击溃敌人。
于是,任得敬命令部分火器军队继续压制,张浚派出精锐从侧翼包抄。这一策略果然奏效,西夏守军在火力和兵力的双重打击下开始出现混乱。
夜幕降临,战场暂时安静下来。任得敬没有放松警惕,他派遣斥候密切监视敌军动向,同时命令士兵们抓紧时间休息,准备迎接第二天的战斗。
第二天一早,任得敬便发起了总攻。火器军队再次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