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态的变化,梁王刘武在听取了公孙玃的劝说后,这才上书汉景帝,将公孙玃的话转呈皇帝,以替济北王刘志求情。
汉景帝见到梁王刘武的上书,认为济北王刘志当初虽然是因为被囚禁看管才没有参与叛乱,但正如公孙玃所说,从客观上来说,刘志的确对叛军起到了一定牵制作用,何况当时作壁上观的诸侯王并不在少数,如果对济北王刘志予以严惩,这些诸侯王又该怎么想?
于是,为了平息叛乱造成的动荡,修复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裂痕,汉景帝最终采纳了梁王刘武的建议,下诏赦免了济北王刘志,将其改封为了菑川王。
不仅如此,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汉景帝又下诏赦免了当初“七国之乱”时,被吴王刘濞等诸王裹挟,仍然逃亡在外的百姓和士兵,让他们返回家园安心生活。
同时,鉴于吴楚两国天高皇帝远,又担负着防御闽、越异族的责任,汉景帝还打算改封吴王刘濞的弟弟、德哀侯刘广为吴王,改封楚元王刘交第三子、楚王刘戊的叔叔刘礼为楚王。
不过,此举却遭到了窦太后的反对,窦太后认为吴王刘濞乃是“七国之乱”的首犯,虽然已经身死,但其罪不可免,若继续保留吴国,根本无法达到警示天下的目的,其他诸侯王也会变得有恃无恐,因此认为恢复楚国即可,吴国必须除国。
汉景帝认为母亲所言有理,遂以宗正刘礼为楚王,又以吴国的薛郡重立鲁国,改封皇子、淮阳王刘馀为鲁王,以监视楚国;又封皇子刘端为胶西王,以隔绝淮河南北的诸侯王;割常山郡的北部诸县设中山国,以皇子刘胜为中山王,以隔绝燕地和赵地。
“七国之乱”时,汉景帝之子、汝南王刘非虽然年仅十五岁,但却主动上书请求攻打叛军,并率领汝南军队奋勇作战。因此,在窦太后反对重立吴国的情况下,汉景帝便改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负责治理原吴国地区。
“七国之乱”的持续时间不长,但对西汉统治的冲击却一点也不小,历经这次叛乱,使得汉景帝充分意识到,虽然历经汉文帝的打压,但诸侯王和功勋集团势力仍然极大,对朝廷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威胁。
而在诸侯王和功勋集团两者之间,无疑以诸侯王的威胁更大,毕竟他们随时能够威胁到朝廷的统治,而功勋集团历经汉文帝打压之后,如今虽然仍有一定影响力,但除了在特殊时期趁机发难,在朝廷统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再翻得起什么浪花,而且由于涉及面实在太广,短期内很难解决。
于是,随着叛乱的平定,在诸侯王实力大损,而朝廷声威高涨之际,汉景帝决定趁势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当然,有了前车之鉴,汉景帝这次没有再采取强硬的做法,而是选择了相对柔和的手段。
汉景帝四年(前153年)春,汉景帝下诏重新在关键要隘、河津设置关卡、驻扎驿卒,对于商贾和百姓的往来严格盘查,严禁诸侯国之间相互往来,防止诸侯王相互串联。
同时,汉景帝又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在此后数年中,相继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并对原有的诸侯王予以改封,用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近的诸皇子,将血缘关系较远的诸侯王隔绝开来,使得诸侯之间、诸侯与各郡之间相互牵制。
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对淮南三王的处理。当初,吴王刘濞起兵谋反时,曾派使者前往淮南地区,策反淮南三王,淮南王刘安曾打算起兵响应,但衡山王刘勃和庐江王刘赐却坚决不肯出兵,对朝廷算得上是忠心耿耿了。
然而,当衡山王刘勃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入京朝见时,汉景帝为了防止淮南三王相互勾结,仍以“南方卑湿”为由,改封衡山王刘勃为济北王。济北国不仅要比衡山国小,而且远在齐地,与兄长淮南王之间相隔了数个诸侯国。
就在刘勃被改封为济北王后不久,汉景帝又以同样的理由,改封庐江王刘赐为衡山王,庐江国则被废为了庐江郡,以庐江郡将衡山国和江都国(原吴国)隔绝开来。
汉景帝此举,看似是在关心衡山王刘勃和庐江王刘赐的身体,对他们没有参与叛乱的褒奖,但实际上却是对淮南三王予以拆分,削弱淮南地区诸侯王的势力,毕竟他们兄弟三人的血缘关系太近了。
同时,汉景帝又利用朝廷平定“七国之乱”的余威,下诏取消了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改由朝廷派遣官吏治理,将诸侯王治理封国的权力收归朝廷,同时又改革诸侯国官制,改丞相为相,裁撤诸侯国御史大夫等大部分官吏。
此后,诸侯王除了按照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相应租税作为俸禄之外,虽然在封国内地位依旧至高无上,但却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