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无违 > 默认卷(ZC) 我的文学启蒙

默认卷(ZC) 我的文学启蒙

周新民:王老师您好!谢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我想请您谈谈您的文学启蒙。

王跃文:我的文学启蒙应该始自我的奶奶。我奶奶目不识丁,却总是出口成章,能背诵很多诗词,开口就是四六八句。我生长在乡村,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除了课本几乎无书可读,心目中根本没有文学的概念。我从小跟奶奶睡,奶奶讲的故事应该就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我才四五岁,奶奶就教育我说:“六儿啊,您要读书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我哪里听得懂!我心想,我又不是老大,我为什么要伤悲?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大哥才是老大。我至今仍没弄个明白,奶奶一个字都不认识,怎么出口尽是文言。

去年我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漫水》,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乡村生活。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会时常想到我的奶奶。她老人家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影响着我的文学创作,只是我当时不明白而已。真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许,这是一个人的宿命。

周新民:大学生活对您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哪些?

王跃文:我上的不是名牌大学,只是家乡的一所专科学校,当时叫怀化师专,现在改名升了本科,叫怀化学院,听说还会改成别的名字。我去怀化师专上学,最兴奋的是见到了图书馆。记得入学第一天,老师发给我们一个长长的必读书单。看着那个书单,我真是幸福得胸口怦怦直跳。心想:我将读这么多书!三年间,我读完了书单上的所有书。学校图书馆的书很有限,谁借到一本书同学们就预约,轮着看完了才退回去。学校背后有座小山,长着并不太茂密的松树。每天一大早,我就会钻进松林里背书。直到今天,只要想到当年背书的场景,鼻子里仿佛就充溢着松树的清香。我当时并没有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我那时候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发在同学们办的油印文学刊物上。小说名叫“《山娘娘》”,叫同学们刮目相看。

周新民:我就是想请王老师谈一谈,您是在什么情况下走上创作之路的?

王跃文:怎么讲呢?也没什么很特别的。我大学毕业后,我在老家溆浦县政府办公室做一个普通的干部。当时从事的工作就是写公文嘛!我当时写的两块:第一个是领导讲话,第二个是调研材料。县长的所有讲话稿,都是由我起草。虽然我过去也喜欢写作,但是机关公文自有它一套规范,你必须认真地去学。大学中文系都有公文、应用文写作的课程,但党政机关里的材料写作,大学课本上是学不到的。所以有那么几年,文学梦想就放弃了。一直到写机关材料已经非常熟悉了,有了业余时间,才开始想着文学创作。

周新民:行有余力了,文学梦想又逐渐萌发了。

王跃文:就像《论语》里讲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时候,文学梦想又迸发了。另外,那时候我就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尽管在官场里面干,但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么样,也有一点迷茫。写作,就成为了我的精神寄托。

周新民:当时,您是否有职业规划?

王跃文:我一直都是有一点单纯。单纯在哪里呢?我总觉得只有自己好好地工作才行,而且我这个人工作也还卖力,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好,领导也很喜欢,总有一天会按照这个正常的途径往上走。因为,在官场上所谓体现事业成功与否,就在于你做到多大的官,讲白了就是这样的。但是,那个时候,各种迷茫还都有,不知道以后自己去干什么。在这个时候,文学梦开始重新复苏了,我就开始写一点散文。

周新民:您最初写散文?

王跃文:对,是写散文。我发的第一篇散文,登在1988年8月8日《湖南日报》的文艺副刊,我现在想起来,开玩笑地说,那就是做生意开张的非常吉利的日子。作品名叫“书房小记”。那个文章现在我都找不到了。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发表文学作品嘛!这个文章在溆浦小县城的文坛引起震惊,有人说:从来没有看见过你写文学作品,怎么写得那么好呀?我当时根本没有书房,只是把我那个不到9平方米的小居室叫作书房,其实就是一床一桌。我的那些书都放在那些纸箱子里面,塞在床底下,也没有书架,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的。就写我在这个书房里面的怎么样的生活,怎么样一些想法,就写这些东西。不到1000字,就800多字,写得很精致。

周新民:精品版。

王跃文:谈不上精品,短小就是精品,那么我这个人就是精品,我个子不高。那时候,我在文学界一个熟人也没有,就投到《湖南日报》,不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