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的部门、行业和单位,甚至国有企业和公办学校的领导层,都被看作官场。也就是说,凡是拿纳税人的钱发工资的部门、行业、单位都被老百姓看作官场,其间的从业人员都被看作官员。我认为这不是老百姓在概念上犯了糊涂,而是这些吃财政饭的部门、行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越来越暴露出其官场面目。
周新民: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听到这种叫法了?
王跃文:对,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1984年。1984年、1985年的时候,听到下面的局长叫县长叫老板。“老板”过去也是贬义词,指私有财产所有人,私有企业主,是剥削阶级,是贬义的。为什么现在叫领导叫“老板”呢?
周新民:人际关系异化了!
王跃文:异化了!再就是说,最近这些年,更厉害了,叫领导叫老大了。老大过去通常都是指黑社会的头子。
周新民:一般“一把手”就是老大。
王跃文:对!这是我们老大!所以说,这个社会异化了。老百姓是不懂得什么叫“春秋笔法”的,但自然而然地他就用上了,就一字之间见褒贬。
周新民:对官场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促使您在“官场小说”创作上花费了较多精力。其实,叙述官场中的人和事,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诗经》中的《伐檀》《北山》,《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不乏官场生活写照。唐传奇有大量真正的官场小说,例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王维》等。自宋至清,中国官场小说创作不乏优秀之作,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三言二拍”等,都属于比较典型的官场小说。只不过,在这些小说中,官场还不是小说叙述的中心,因此人们常常不从官场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它们。尤其到了晚清时期,官场小说可以说出现了规模效应,出现了《官场现形记》等长篇,中国的典范官场小说开始形成。
王跃文:我曾调侃说,如果所谓官场小说这种简单武断的类型划分成立的话,那么《悲惨世界》是犯罪小说,《老人与海》是渔业小说,《红楼梦》是青春小说,《西游记》是玄幻小说。我还说过,《史记》就是伟大的官场小说,司马迁写古人的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有心理刻画,这不是小说是什么呢?诚如你所列举的,中国古代很多文学经典都可以贴上官场文学的标签,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伟大的文学经典。具体说到《官场现形记》,我的评价则是不高的。清代以来的官场小说,我较推崇的是《儒林外史》(普遍看作士林小说)和《老残游记》,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确实像前辈学人所鄙薄的那样,辞气浮露,笔无藏锋。也许蔑视官场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学作品多易用批判的眼光描写官场,反讽成为作家自然而然的笔法。但是,使用同样的手法,作家之间也是见高低的。《儒林外史》也反讽,但它做得很艺术;《官场现形记》更反讽,却流于漫画化了。也许,客观地看,《官场现形记》的风格同时代风尚密切相关,中国官场似乎到清末以后日见不可收拾地败坏,江河日下,不可逆流。作家对官场痛恨越是深切,笔法越是辛辣。情绪不受节制,文字则易流于简单粗糙。
周新民: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作品是官场文学,如沙汀的《模范县长》、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陈白尘的《升官图》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官场文学。您认为这些官场文学的特点有哪些?
王跃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该没有成气候和成潮流的官场文学。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家们的主要注意力一直放在抗日救亡和夺取政权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焦点。虽然也有作家揭露国民党治下官僚的腐败,揭露他们对人民的巧取豪夺,也产生了非常优秀的作品,但还是作家们较为零散的个人创作行为,没有集中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塑造了一个所谓的抗战官僚,是一个热衷于攫取权力,带有几分流氓气息的人物形象;沙汀的《模范县长》塑造的是一个巧取豪夺、横行无忌的小城镇官僚形象;陈白尘的话剧《升官图》则通过两个遭到通缉的强盗躲进一座古宅所做的黄粱一梦,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官僚们普遍对百姓的敲诈勒索、贪婪卑劣。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都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人物形象大多具有漫画式的夸张,语言犀利。但我认为,无论是从主题的深刻还是从艺术的成熟,都与当代的官场题材有很大的不同。
周新民: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许多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