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巧妙的技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性、普适性的方式方法。日常生活有生活技巧,工农业生产有生产技巧,当干部也有一些工作技巧。有了必备的工作技巧,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营造良好氛围,避免走弯路。当然,技巧不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如何熟悉掌握乃至灵活运用,与领导者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经历阅历以及不同的性格风格都有很大的关系。以下这些工作技巧,对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出新出彩会有帮助,是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一些认识,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去体悟、去运用。
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我们常用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记性再好,也不如用笔把东西写下来记得牢,告诫人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还是要把重要的事情以书面的形式记下来,时时翻看、处处留意,起到“备忘录”的作用,才能做到不忘事、不漏事、不误事。领导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面对的人和事都很多,需要思考和谋划的工作也很多,有的可能转身就会忘记,更是需要把上级安排的任务、当下工作的要点和自己所思所想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毛泽东同志一生博览群书,经常笔不离手,不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手迹,而且他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画和批注,也成为后人研究毛泽东生平的重要文献。曾国藩的“五勤”之道也强调要手勤,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其重点就是要随手做笔记,不仅有助于将做事的计划明晰化、条理化,而且能够保证尽快落实、提高效率。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古今中外几乎所有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大都是身不离纸笔的。只有动笔记下来了,思想经过提炼了,知识才是自己的。要重视做记录。做记录不是做样子,而是要把做记录放到对历史负责、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的高度去对待,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会议内容、领导讲话、心得体会要作出详尽记录,这些不仅是做好当下工作的重要依据,更是未来重要的历史痕迹和文献资料,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无论开会还是接受工作任务,带上笔记本边听边记,也是对讲话者的基本尊重。要善于做记录。领导干部记笔记,并不是要像学生上课那样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更不是说记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学会记、善于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不能稀里糊涂记了一大堆,回过头来自己都不知道记了些什么,看似态度端正,其实都是无用功。一般来说,要特别记住这几项内容:领导交办的任务、会议强调的要点、重要事情的提示和主要工作的安排,以及个人读书学习或思考总结的感悟和体会。这些既是加强自我学习提升和拓展眼界思路的有效渠道,也是推动相关工作任务贯彻落实的智慧源泉和重要载体。要学会用记录。做记录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推进工作、在于提升自己,不是为记而记,更不能一记了事,记完就束之高阁,再也不看,更不去抓落实,那样做记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记下来只是第一步,要时时翻看、反复揣摩、经常体悟,记得多了,看得多了,就能把别人讲的内容消化吸收、内化于心,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有所提高、有所长进。
二、身在事之中,心在事之上
身在事之中,就是要投身事中,埋头苦干、认真做事,掌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心在事之上,就是要跳出事情本身,高出两三个层次看问题,把握大局,掌握全局,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方向性、针对性。完成一项工作,既需要低头拉车、埋头耕耘,也需要抬头看路,及时修正方向,找到差距,不能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对领导干部来说,身在事中,可以“春江水暖我先知”,切身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和利益诉求,深刻洞察当前的矛盾问题,让工作更接地气、更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而心在事上,则可“拨云见日”,“一览众山小”,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全面谋划思考,“不畏浮云遮望眼”,从而真正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让工作更接天线,时刻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果说身在事之中是具体实践,是务实;心在事之上就是统筹谋划,是务虚,二者必须兼备、同时发力,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履职尽责,工作才能有力、有序、有效。身在事中要躬身实践、真抓实干。事非经过不知难。要学会做具体工作,对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更要牢牢抓在手上,亲自参与分析研究,亲自参与督查落实,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