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一家在农场的生活费是34块8毛钱,其中伙食费占了24块钱,剩下的钱要应付每个月的一些额外开支。一家三口靠这点钱勉强过生活,虽然日子艰辛,但是相互搀扶,彼此照应,褚时健心里总有些盼头。他希望这样的生活不要持续太久,他希望能够带着妻女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三年困难时期造成的影响久久没有散去,红光农场继续面临着缺粮少食的问题。褚时健光靠着打猎,也不是长久之计。放眼望去,整个农场都沉浸在饥不果腹的状态中,每个人都无精打采的,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就在这时,上天给了褚时健一个改变的机会。
当时,上级部门得知褚时健曾经征过粮,很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就委派给他一个任务:负责解决红光农场的伙食问题,也就是说让他搞一搞副业。
那时候,搞副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为农场一千多号人都需要吃饭,再不解决就要饿死人了,所以只能想办法多抓一点钱,解决粮食短缺的燃眉之急。
搞副业对褚时健来说,是他最为擅长的一项工作了。在小时候,他就跟着父亲酿过酒,还制过糖,懂得这方面的门道,也很有经验。所以他很痛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知道走这条路不光能改善他们一家的生活状况,也能救活农场的一千多口人。
1961年7月,褚时健摘掉了右派的帽子。由于他工作得力,踏实肯干,所以在1963年的时候,他接到了来自上级的命令——去新平县的曼蚌糖厂工作。这一次,不是让他接受“改造”了,而是去当糖厂的副厂长。
这一次,褚时健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
这个糖厂的制糖技术十分糟糕,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和几千年前的糖没什么两样,一斤糖至少需要5斤的燃料,成本投入巨大。为了凑够这些燃料,嘎洒江边的树林子几乎被砍光了,即使是这种野蛮性的生产,造出来的糖还是低品质,结果糖厂连年亏损,一共损失掉了十多万块钱。
褚时健来到糖厂之后,对这个经营现状十分震惊,也非常不满意,所以他赶紧着手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厂子里缺少人手,他就亲自操刀上阵,一个人管理一条灶;原料不合格,他就动员当地人种植甘蔗,用甘蔗渣榨糖;技术上存在问题,褚时健就将原来4吨的锅炉改造成10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褚时健用尽各种办法,在努力挽救着这个濒临破产的厂子。
有一次,厂里的锅炉出了问题,却偏偏赶在了榨糖的旺季,一天不工作就等于往外面扔钱,所以厂里的工人都很着急。后来,一个老锅炉工看了之后说,这台锅炉已经严重老化,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购买一台。
可是,钱从哪儿来呢?一个小小的糖厂本来就底子薄,再购买一台新锅炉,就等于增加了成本,让利润进一步被摊薄了。所以对于老师傅提的建议,褚时健不能接受。他认为,锅炉跟衣服一样,哪儿破了就在哪儿修一修,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老锅炉工说,要是修的话他们这些人的技术也不行,必须要到新平县甚至玉溪市里找更专业的人来才行。
褚时健对这个提议也不能接受,一个锅炉送到外面去修,同样要耗费不小的运输成本,往返期间也会耽误生产。最后,褚时健亲自出马,围着锅炉转了几圈,最后拿过一把螺丝钳子,打开了炉门。由于锅炉刚熄火不久,所以门一开就窜出了一股浓烟,熏得褚时健连连咳嗽。等到浓烟散去之后,他居然不管不顾地猫腰钻了进去。
褚时健的这个动作,把老锅炉工吓坏了,他连连叫着:“你不要命了?赶紧出来!”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虽然锅炉从外表来看已经基本冷却,但是里面的温度依旧很高,一个人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贸然进入,是很危险的。
事实的确如此,褚时健刚一钻进锅炉,就感觉像闯入了一个燃烧的油锅里似的,浑身上下被燥热包裹着,有一种被烤焦的感觉。还不到一分钟的工夫,褚时健的头发上就窜出了丝丝白烟,衣服上也飞溅着火星,他实在待不下去了,就赶紧退了出来。老锅炉工见状,赶忙拎过一桶水,劈头盖脸地浇在褚时健的身上。
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浑身还挂着水珠的褚时健,居然拿着钳子敲了敲锅炉说:“试试看!”大家都愣住了,好半天才缓过神来,当他们开启锅炉之后,发现它居然能继续运转了!就是这么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褚时健居然让一个差点被“判了死刑”锅炉起死回生了。
谁也不知道褚时健在锅炉里究竟做了些什么,不过从那之后,大家对他佩服得五体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