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默认卷(ZC) 第二十四章 跨文化创作《古韵》

默认卷(ZC) 第二十四章 跨文化创作《古韵》

不矛盾。她是个浪漫主义者,同时也是个极现实的人。她提出了丰富的建议:“我非常希望为你的工作提供点帮助。工作是我目前生存的惟一途径……我惟一的忠告,就是工作,这是我自己尝试过的……关键是写你自己确定想写的……你问我该读些什么书,我想十八世纪的英文对一个外国人来说最好学。你喜欢书信吗?库柏和华普尔的书信明白晓畅,司各特,简·奥斯汀的小说,盖斯凯尔夫人的《夏绿蒂·白朗宁的生活》以及当代作家乔治·摩尔的小说,都很干净利落。”

她并未停留在口头,而是向中国寄去了兰姆的散文和《夏绿蒂·白朗宁的生活》。“平安收到后,请告诉我,我再给你寄。在伦敦买书既容易又便宜,你不用付钱。给你寄书,不胜荣幸。”

伍尔夫夫人很快收到一部手稿,并对这部手稿做出了肯定的评价:“我写信是要告诉你,我很喜欢它,它很有魅力。当然,对一个英国人来说,开头读起来有点困难,有些支离破碎。英国人一定闹不清那么多的太太是谁。不过读一会儿就清楚了,然后就会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魅力,那里有新奇诗意的比喻……继续写下去,自由地去写,不要顾虑英文里的中国味。事实上,我建议你在形式和意蕴上写得更贴近中国。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欢的,写得愈细愈好,只当是写给中国读者的。然后,就英文文法略加更易,我想一定可以既能保持中国味道,又能使英国人觉得它新奇好懂。”

在另一封信里,伍尔夫夫人把自己的观点谈得更明确:“我想,如果有些英国人把你所写的同规范的英国散文做个比较,对这部书的总体印象就会受到影响。当然,要让英国读者理解你的全部意蕴非常困难……但我感觉,它非常有趣,令人着迷。”

弗吉尼亚·伍尔夫同叔华从未见过面。叔华于一九四七年抵达伦敦,行李中夹着一大叠打字稿。她给我写信,纯属偶然,她不知道我和伍尔夫夫人是好友。事实上,我听说过这些描述在世界另一端已经消失了的生活方式的有趣故事。她在信中向我问候,并请我为她作序。

我欣然接受,并相信读者会像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我一样,为它着迷心醉。叔华现住在伦敦。她成功了,她以艺术家的灵魂和诗人的敏感呈现出一个被人遗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对美好生活的冥思细想就是不言自明的。

她的每封信都能反映出她对于美的渴望。她的文笔自然天成,毫无矫饰,却有一点惆怅。因为她毕竟生活在流亡之中,而且那个古老文明的广袤荒凉之地似乎非常遥远。

美好的生活自然包含许多部分。在这部回忆录中,有些章节叙述了北京家庭纷繁懒散的日常生活,很有意思。伍尔夫夫人说得明确,英国读者也许闹不清开头的那么多太太,但很快就对大妈、二妈甚至四妈、五妈熟悉起来,更不用说九姐、十弟了。情节富于喜剧色彩,但当三妈拽着六妈的头发,尖声叫骂,连推带搡拉到院子里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滑稽;当无名的红衣人被锋利的大刀砍下头颅时,你也不会觉着好玩。对我们来说,它比《天方夜谭》更引人,因为它是取自一个同时代人真实的回忆。

这部自传体小说共十八章,是作者童年时代的往事回忆。

她写了这个家庭的喜与乐,也写了这个家庭的悲凄与窘迫;她写了那个时代老北京社会风情的人与画,也写了这个社会的罪与罚;她写了童年时代独有的骄傲与陶醉,也写了心灵的焦虑与自卑;她写了这个官宦之家花天酒地的闹热,也写了浮华背后冷色调的风景。

这部自传体小说出版后,立刻成为英国的畅销书,风靡英格兰大地,先后被译成法、德、俄等文出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许多报刊发表了书评文章。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论说,叔华平静、轻松地将我们带进那座隐蔽着古老文明的院落。现在这种文明已被扫得荡然无存,但那些真正热爱过它的人依然深感快慰。她向英国读者展示了一个中国人情感的新鲜世界,高昂的调子消失以后,“古韵”犹存,不绝于耳。

《时与潮》周刊也评论说,书中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好奇、热爱和孩子般的纯真幻想,有幽默、智慧、不同寻常的容忍以及对生命的深切同情。无论新旧,只要是好的,叔华都接受,从不感情用事。

《旁观者》则对书中的插图作了专门评论,书中有几幅作者自画的插图:描绘那个机灵的小女孩同义母一起放风筝,和老花匠去买花,跟贲先生学诗等等,都非常令人着迷。

《古韵》的出版,圆了凌叔华那个失而复得的梦,再一次镀亮了故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