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定川看起来伤感而无奈,他继续说,延续着他悲观的情绪,“这种无奈会伴随着你的一生,为什么虎头蛇尾,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一旦你想做点事,大事小事,遇到的困难与阻力,是你想象不到的,你会感自己的弱小与无能,一番努力,到头来,你发现什么也改变不了,于是,有人就不作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就是官场中庸之道风行的原因之一吧。”
秦如义说,“牛书记,您太悲观和伤感了,事情也没有您想象的那么糟糕,你看咱们宜城还是政通人和,一派祥和。”
牛定川说,“没有?我想问你一下,你的孩子在那里上学?”
秦如义老老实实地说,“省城私立学校,去年才转的。”
牛定川说,“如果宜城的教育搞得好,省城的孩子们也可能抢着要来宜城上学,你对宜城的教育满意,你为什么选择让孩子到省城?你秦如义一看宜城的教育满足不了你的期望值,你一拍屁股,给孩子转学了。但你想想,在宜城,象你秦如义这样经济水平的人有多少?有多少能象你一样,一年花大几万的学费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如果这样,还要公立学校干什么?还要九年制义务教育干什么?”
牛定川越说越激动,“孩子上学对于所有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情,择校对于有的人来说,比如你,你有钱,可以选择到省城上学,到私立学校上学,你的孩子即使不出去,在宜城,自然也是好学校挑着上,进得是好班,享受得是最好的师资。所以,对于你这样的人来说,有更多的选择实际上是最大的福音,因为他们手中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供他们选择,所以,他们是自由的,优雅而从容,他可以向上享受他所有想享受到的最优秀的资源,所以,从这时开始,你的孩子就已经比别人拥有了更多的东西,好的学校,好有班级,好的同学,好的老师,这就是那句话,让孩子赢在起路线上,但是,你赢了的同时,就有人输了,而且输的人还输得不明白,因为他还没有输赢的能力,所有的输赢都是先天而来,所以,输赢明白得只有他们的家长们,所以,你不觉得这本身就是一句很残忍而不公平的话吗?”
他接着说,“所以,现在的学校分三六九等,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甚至是自惭形秽,因为他们选无所选,他们只能尽其所能,想想咱们小时候上学,那来的择校?那里生那里就学,想一想如果那时就让择校,你的家长有能力让你到那里上学?你会不会考上大学?你不要以为现在就没有那样在的家庭了,多了去了。如果因为上学让一个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倾家荡产,流离失所,造成家庭的悲剧,我牛定川就是宜城的罪人。”
秦如义觉得牛定川说得虽是现实,但有些言过其实了,杞人忧天了,任何事情,如果过深过专注地考虑下去,就会陷入一个怪圈,自己在里面打圈圈,却始终走不出来,而且,思考得越深,越透彻,就越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又会是一个怪圈,为官者,不能做深邃的思想家,如果这样的话,你就靠近了哲学家,空有一肚子的理论,经常问自己为什么,问别人为什么,失去了决策与操作的能力。如果不作思考,决策难免失之于浮浅,导致决策失败,所以,这其中也应该有个度,要思考,但不能钻牛角尖,秦如义觉得牛定川没有掌握好这个度,问题是存在的,但没有那么的触目惊心,甚至是阂人听闻吧。教育肯定是大事,但怎么会导致一个家庭倾家荡产呢?秦如义没有说,自己的孩子实际上在宜城上得很好,真如牛定川所说,享受了宜城最好的教育资源,孩子就近上学,一家四口在一起其乐融融,他很享受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但后来自己是迫于压力,当时李木的前夫不时地来宜城闹事,他怕孩子受到伤害,夫妻俩才商量着将两个孩子送到了省城,所以,他并不是因为宜城的教育水平差才让孩子到省城就学的,但这其中的原因秦如义自然不能拿出来反驳牛定川。
所以,在秦如义看来,无非是家庭好的上好点的学校,家庭不好的上不好的学校,生死有命,富贵由天,那会酿什么悲剧,不过后来,向红一家的悲剧让他知道,这样的事真的会发生,而且就发生在他的身边,真的是触目惊心,让人唏嘘感叹。
牛定川陷在他教育的追思中,不能自拨,秦如义却想在此时,他心理不设防的时候,套问他一个问题,他觉得现在正是时机。
秦如义说,“牛书记,你这么悲观,难道已经对宜城失去信心了?您是一把手,实际上在宜城,您是最可以将自己所有的想法变为现实的那一个人。”
牛定川说,“我从学校出来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