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工作不稳定,还有就是没什么文化,与这样的人结了婚,什么风花雪月的思想也被生活磨得没有了,剩余的就是每天的柴米油盐;还有好一点的,与自己本校的正式教师结了婚,大多数的一辈子就是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倒是双方收入稳定,都有寒暑假期,在学校里也能占那么一半间房子,水电煤都不用花钱,挣下的钱一大部分都能攒了起来,但生下个孩子也是在跟着在村里上学,与农民的孩子一天厮混在一起,灰头土脸,想想也是好不容易考上学校跳出农门,生个孩子还和农民一样,每天工作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世界就是这么大,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憋屈。
相比于这些女教师,张桂梅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从她嫁给了王守仁的那天起就有了,是王守仁给了她优越感,所以,她想把这种优越感永远保持,但后来随着王守仁提拨为副科,本来她以为是王守仁青云直上的开始,结果却有了十五年的停滞,她的优越感就有了空窗期,于是,从王守仁身上看不到希望的她就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之旅,就有了后来发奋要调回一中,发奋要当名师,把平凡的岗位做成了不平凡,找回她一直想要的优越感。
张桂梅与王守仁也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当时介绍张桂梅时,张桂梅觉得自己已经很不理想了,原来也是拨尖的学生,考上了师范,结果毕业分配在村里的学校,没有到了县城,本想通过介绍一个城里的对象调到城里,但等来等去,几年过去了,这个人始终没有等来。
有人给介绍来王守仁时,王守仁是在山上的乡政府工作,那时王守仁要去山上,路是土路,公交一天才有一趟,想上去不容易,上去想下来也不容易,张桂梅一开始就想回绝了,心想好歹自己还是在平川的村,再找个山里的,这辈子都不用回县城了,只觉得能找个在城里的厂里上个班也比山上好呀。但看看其它女教师的处境和结局,心想心气儿也就别高了,王守仁好歹还是学校毕业的国家干部,所以话就没有说死,有人另外介绍也还和人见着,好有个对比和选择。
后来回娘家,正好看到邻居家媳妇的哥哥给他妹子送来一卡车的炭,乌黑发亮的硬炭块,当时煤金贵,不说没钱买,有钱也得有指标,大部分人家过冬烧得是自己加工的粉面煤加胶泥和成的煤糕。冬天烧什么也是地位和关系的象征。当时,站了一街的人,指指点点地看着人家羡慕,说人家的哥哥是在下坡乡当乡长,那地方有煤。一听是和王守仁一个乡的,却如此的风光,令张桂梅对王守仁有了新的看法,后来张桂梅跟邻居媳妇闲谈起来,有意地说她的一个同学就找了个下坡乡当秘书的,那媳妇说她哥原来就是秘书,后来一直当到了乡长。张桂梅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已经乐开了花,王守仁就是下坡的秘书。
张桂梅原来以为任何职业跟教师一样,一个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后来才知道,什么职业也不是一干一辈子,教师可以当校长,比如王建强,进而可以当局长,秘书可以当乡长,可以在下坡当,也可心在宜城乡当,相比于教师当校长的难度,乡政府的秘书提拨的机会更大。张桂梅于是同意见面,王守仁虽说不上英俊,但也白净斯文,双方互有好感,也就当时他们都是28岁的人了,都不想再耽搁了,当年就结了婚,王守仁家虽是山里的,但王守仁的父亲早就在城里做点小买卖,虽和王建强的父亲不能相提并论,但让张桂梅惊喜的是王父竟在城里最偏僻的地方买了两间小房,结婚就结在了买来的房子里,张桂梅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回绝,要不王守仁这条大鱼不知要落到谁的口中。
张桂梅从一开始结婚就是奔着王守仁的大前途去的,但世上的事情越是明朗的事就会越曲折,张桂梅本想嫁给王守仁,用不了几年,就可以象邻居小媳妇的哥哥那样过上风光无限的曰子,但在跟王守仁近十年的光阴里,她还在村里教书,上完课,骑车骑上15里地回到在县城里的家,王守仁依然坐近2个小时的班车,去他的下坡乡上班,一住就是一个礼拜,孩子由王守仁的母亲接送,在城里上学,这是张桂梅当时比其它女老师强的地方,她的孩子从小就是在城里上学。只是每次回张桂梅的娘家,一人一辆自行车,买的那点东西挎在两人个自行车把上,重量不一样,一骑上车把就有些左右晃。
但在这期间,原来长期住在学校的男老师提拨当了副校长,他的老婆也调到了城里,孩子们跟着也去了城里上学,城里也买下了单元楼;原先嫁给了出租车的那个女教师,突然一下子穿金戴银,每天上班开上了小汽车,本来张桂梅可以搭她的车的,但张桂梅一看到那个小汽车就心里有气,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