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司马朗身死,司马懿大怒却不敢向曹操发难。
思索数日,终定一计。
注曰:曹操杀司马朗,意图引发太子党提前发难。
徐庶书信一封送去诸葛亮,亮转交刘备。
信曰:“诛渊称王,汉中让汝。羽死称帝,荆州让权。”
备大惊,找法正相商。
法正见信大喜曰:“使君破汉中,指日可待。”
备曰:“当真?”
法正曰:“今操称王,使君再不称王,更待何时?”
备曰:“不知是曹操之意?亦是曹丕之意?”
法正曰:“操杀司马朗,引曹丕、司马懿自危,此乃曹操意料之事,故操之意,也是丕之意也。”
备大悦曰:“择日点将,亲征汉中。”
公元219年,操任命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又使人暗中监视司马懿与曹丕言行。
懿自小机警,很快发现曹操寻机加害,遂每日忙于公务,丕求见,也不愿多言。
操无把柄,不好治罪。
同年,夏侯渊被刘备大将黄忠斩杀,曹操亲率大军与备争夺汉中,战不利撤往长安。
不久,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吕蒙断其后路,关羽败走麦城身亡。
公元220年,操病逝。
司马懿治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并奉曹操棺木前往邺城。
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同年,丕篡汉称帝,懿任命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公元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公元224年,曹丕伐吴,临江观兵。司马懿奉命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司马懿辞让,曹丕曰:“朕夜以继日处理国事,无一刻之闲,今册封汝非加优荣,实乃为孤分忧。”
公元225年,丕又征东吴,懿留守许昌。
公元226年,丕病逝,懿受遗诏辅政。
孙权起兵马攻打合肥,懿领兵击退孙权,又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张霸,斩首千余。十二月,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
公元227年,孟达叛乱,司马懿领兵平叛。
公元228年,司马懿分八路攻城,只半月便擒斩孟达。
公元229年至公元234年,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司马懿领兵抵挡,互有胜负。
公元230年,徐庶病故。
公元235年,司马懿迁太尉,
公元237年,公孙渊叛,称燕王。
公元238年,司马懿领兵征讨,大破公孙渊,平定辽东。
公元241年,孙权分四路攻魏,司马懿领兵增援,吴军败回。
公元245年,司马懿升任太傅。
公元247年,司马懿称病不上朝,闲赋在家,不问政事。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出城祭祖,趁机发难,罢黜曹爽,不久将曹爽兄弟二人斩于市。
同年曹芳拜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辞,又加九锡,又辞。
公元250年,司马懿告老隐退。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
法正、庞统、郭嘉皆奇才也,诸葛亮、荀彧王佐之才也。
唯曹操、司马懿文武全才。
曹魏中流砥柱,有生之年,未敢有一丝谋逆之心。
操花心,懿专一;操奸诈,懿忠诚;操有胜有败,懿几无败迹;操弑父杀子,懿疼爱子嗣。
操:宁我负人 ,毋人负我。
懿:他人负我,我也不负。
每每与操反,遂是司马懿也,而非刘备。
懿生九子,师、昭、干、亮、伷、京、骏、彤、伦也。
懿常训子孙曰:“出生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后有八王之乱。
道有曰:一兴一亡,一正一邪,兴亡交替,福祸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