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明朝独生子 > 第141章

第141章

正所谓,你吃肉,总得给人留点汤。

谈立本的奏本一出,当即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京都新府,成果斐然。

各国来华使节,已然尽数于京都新府上岸。

同时京都新府也有了外号——小户部。

按照这个势头下去,京都新府,不出十年时间,每年所缴之税银,将数倍于户部。

不禁如此,朱厚照已然下旨,命京都新府选派专员,赴松江,广州,选址设新府。

其实,广州府,朱厚照并没有想将其设为新区。

因为广州府不需要这么大的政策扶持,地缘因素,天下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这个道理。

特区设于广州,固然见效会快,但是日后必会引人非议。

即便是政策差一点,广州仍旧不一定逊色于其余各地。

朱厚照真正关心的,则是海外的那个岛。

岛南面的高雄港。

所谓上海,天津,青岛诸港。

虽然国内各港口地缘得天独厚。

而高雄港则全然不同。

高雄港坐拥东亚命脉。

是整个东亚,仅次于马六甲的存在。

谁掌握了高雄港,谁便控制了中日朝三国的外贸。

尤其是朝日两国。

所需外洋物资,尽数或经高雄西畔之台湾海峡,或经高雄东畔之巴士海峡。

得高雄可控东亚。

这是大明的基本盘,万不容失。

这一次,京都新府的商人们进京,最关键的目的地,便是景山书院。

按照圣明的皇帝陛下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各地的收割机爆发出来的魔力,已经足够吸引这些商人了。

而这里,有着更加便利的机器。

其中,谈立本便来到了景山书院,找到了那些洋人书院。

天津旧城留下了四座鼓楼。

谈立本听说这里有洋人会制作西洋钟表,特意跑来,替京都新府下了订单。

原本是只打算建一座的。

但是现在朱厚照免了京都新府的国税。

腰包鼓起来的谈立本跑到景山书院,立即定了四座大钟楼。

就以天津的四座鼓楼修筑。

因为这些东西,不是中华之物,也不存在什么逾制的问题。

天津的四座钟楼,可谓是极尽风光了。

原本这些商人才是这次采买的主角,莫名其妙的有了银子的谈立本却成了京都新府的主角。

之前景山书院已然在研制水泥烧制了,其中有三四个商人,不管这实验进展,当场便拍板买下了所有的水泥相关的专利。

并且后续的实验投资,全数有他们掏腰包。

景山书院只需要负责技术方面跟水泥厂的选址问题。

而水泥还没等研发出来,谈立本便兴冲冲的跑了过来,京都新府也就成了第一个客户。

看到之前的一些半成品水泥的样品的第一眼,谈立本的脑海里,便有了京都新府到处都是水泥路的画面了。

除此之外,四轮马车的专利,这些商人们都快要抢破头了。

京都新府来的这群人,仿佛是蝗虫一般,席卷了景山书院。

王守仁不得不停课一天专门接待。

一天之内,京都新府的威名传遍了京城。

京都新府,人傻不傻不知道,钱多是肯定的!

天津一夜暴富的神话,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流传着。

不论出身,不论家底,不论功名,不论资历。

所有的人都是同样的起点,只要你有能力,有野心,就能在天津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比起后世下海般浪潮,大明王朝的“上天”浪潮毫不逊色。

因为大明老百姓现如今的处境,可比当年去下海的那群人的处境惨多了。

没有自己的土地,你便只能给地主打一辈子工。

横竖都是一辈子,干嘛不拼一次。

京都新府在京城大手大脚的花了一次银子之后,朱厚照亲自率内阁成员及六部九卿将商队送出了城。

不少的商人离京之时,仍然跪倒在城外痛哭流涕的跪谢隆恩。

渤海之畔,仿佛是形成了一道可怖的旋涡一般。

诱惑着江北的百姓。

并将整个江北的资本卷入京都新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